271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胃肠疾病,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和消化酶作用下形成的局部溃疡。该病反复发作,症状隐匿,尤其夜间腹痛频发时,应高度警惕。本文从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预防与治疗三个方面,为公众科普消化性溃疡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病因机制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是胃酸黏膜屏障作用失去平衡而形成的一种疾病。胃黏膜通过多个抗损伤系统来抵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害,即黏膜表层的黏液性屏障、胃黏膜的碳酸氢盐分泌、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及胃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等。因此,当上述某方面受到损害或胃酸分泌过度时,便会产生溃疡。
胃黏膜防御屏障被破坏是重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释放尿素酶等物质来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其引发的炎症反应会释放炎症因子攻击胃黏膜,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刺激。此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会导致胃黏膜损害,诱发溃疡的形成。
个人生活习惯对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也有影响,习惯性精神紧张、不注意饮食和生活卫生、嗜烟、嗜酒、睡前进食刺激性食物等,也能引起胃酸分泌异常或降低胃黏膜的抗损伤能力,从而诱发溃疡。有空腹痛的常有夜间胃酸刺激的背景,所以夜间出现胃痛是溃疡病的标志性症状之一。
临床表现及诊断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最典型的症状,疼痛部位常见于剑突下或上腹中线附近,具有隐痛、灼痛或钝痛的特点,多在餐后数小时或夜间饥饿时加重。同时会出现反酸、胃灼热、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柏油样便,应尽早就医。偶有胃溃疡穿孔或幽门梗阻,可引起顽固性呕吐及消瘦。
胃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直观评估溃疡的部位、大小、有无出血,并可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幽门螺杆菌检验包括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或粪便抗原检测。血常规、便潜血等检查对评估并发症和整体状况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早期明确诊断可指导个体化治疗,以防止疾病反复发作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与治疗应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消化性溃疡进行综合防治。消化性溃疡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的目的是抑酸(质子泵抑制剂),这样就可降低胃酸的分泌,帮助溃疡的愈合;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还要运用相应的抗生素联合进行治疗,以达到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减少复发;对于因各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引起的溃疡,可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其他药物,或加用胃黏膜保护药物进行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和饮料,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情,均可缓解胃酸刺激,降低溃疡发作的风险。对于夜间上腹部疼痛较为频繁者,应避免睡前进食,晚餐宜清淡低脂,并进行适度运动。
在采取预防措施的同时,早期发现对预防严重并发症也很重要。如果出现夜间频繁呕吐、反复黑便、体重突然急剧减少等情况,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胃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早发现可以防止出血、穿孔和幽门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但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常在夜间出现疼痛,因此应增强对该病病因、发生因素及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并重视主动预防与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以达到减少溃疡的复发,护胃养胃。在消化性溃疡的防治过程中,除了注重药物治疗,还需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体检,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对该病的主动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