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知识

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知识
作者:马晓沙   单位:​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
326

在医学检验领域,微生物的培养与药敏试验如同一个精密的“审讯室”,帮助检验人员“审问”病原微生物,揭示其身份并测试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这一过程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微生物培养,可以分离和鉴定致病菌;而药敏试验则能指导临床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药物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本文将围绕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的核心流程、技术要点及临床意义展开详细阐述,揭示这一医学检验技术的关键作用。

一、微生物培养:病原体的“身份鉴定”

微生物培养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基础手段,其核心目标是从临床样本(如血液、痰液、尿液等)中分离并鉴定病原体。这一过程类似于对嫌疑犯的“抓捕”和“身份确认”,需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首先,样本采集与处理至关重要。不同的感染部位需采用特定的采样方法,如血培养需严格消毒皮肤以避免污染,痰液样本需进行洗涤以去除口腔正常菌群干扰。样本随后被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等),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模拟人体环境(通常37℃)促进微生物生长。  

培养24-48小时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边缘特征等)、革兰染色(区分革兰阳性/阴性菌)及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可初步鉴定微生物种类。现代检验技术还借助质谱(MALDI-TOF MS)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提高鉴定速度和准确性。微生物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后续药敏试验的可靠性,因此标准化操作和质量控制是核心要求。  

二、药敏试验:抗生素的“战斗力测试”

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是评估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关键步骤,其结果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K-B法)、稀释法(MIC测定)和自动化仪器法(如VITEK系统)。  

1. 纸片扩散法(K-B法)  

将含有特定抗生素的纸片贴于接种了病原体的琼脂平板上,培养后测量抑菌圈直径。根据临床标准(如CLSI指南)判断敏感、中介或耐药。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结果受接种量、培养基厚度等因素影响,需严格标准化。  

2. 稀释法(MIC测定)

通过系列稀释抗生素浓度,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值可直接反映药物对病原体的抑制能力,是指导用药的金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条是常用技术。  

3. 自动化仪器法

如VITEK 2、Phoenix等系统可快速(4-24小时)完成药敏分析,减少人为误差,适用于高通量检测。此外,分子检测(如耐药基因PCR)可提前预测耐药性,辅助临床决策。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在于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例如,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需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转而选择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三、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的临床价值与挑战

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是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基石,其临床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精准诊断:明确病原体种类,区分细菌、真菌或混合感染,避免误诊。  

2. 个体化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最有效、毒性最低的药物,提高治愈率。  

3. 耐药性监测:为医院感染控制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然而,该技术仍面临挑战:  

培养周期长:传统方法需2-5天,可能延误重症患者治疗。苛养菌难培养:如结核分枝杆菌、厌氧菌等需特殊条件。假阴性风险:患者前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抑制微生物生长。  

随着分子诊断(如宏基因组测序)和快速药敏技术的发展,未来微生物检验将更高效、精准,但培养与药敏试验仍是不可替代的“金标准”。  

结语

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如同医学检验中的“审讯室”,通过科学手段揭示病原体的真面目并测试其弱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尽管面临培养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挑战,其在精准医疗和耐药防控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未来,结合分子生物学和自动化技术,这一领域将进一步提升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