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误区:家庭氧疗这些坑要避开

吸氧误区:家庭氧疗这些坑要避开
作者:邓敏芳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124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家庭氧疗逐渐走进大众生活,成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护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氧疗知识缺乏系统了解,许多人陷入吸氧误区,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害健康。掌握正确的家庭氧疗知识,避开常见误区,对保障治疗安全至关重要。

一、氧气认知误区

部分人存在盲目跟风吸氧的情况,认为吸氧能包治百病,甚至健康人群也频繁吸氧。但过度吸氧会导致体内氧自由基增多,损伤肺部、眼睛等器官。曾有健康人士自行长期高流量吸氧,出现视力下降、肺部不适等症状。同时,不同疾病、不同人群对吸氧需求差异显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持续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稳定,而健康人群吸氧不仅无必要,还可能打破体内气体平衡 。因此,吸氧需经医生评估,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决定是否吸氧及吸氧方式。

二、设备选择与使用误区

制氧机的质量与氧疗安全、效果息息相关。部分人因贪图价格便宜选择劣质制氧机,这类设备往往存在氧气浓度不足、运行噪音大、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长期使用不仅难以改善病情,还可能因电路故障引发火灾等严重安全事故。

选购制氧机时,务必认准产品注册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并确认氧气浓度、流量等参数符合标准。使用过程中,要将制氧机置于通风、干燥且远离热源的位置,这样既能保障设备良好散热,也有助于维持氧气质量。此外,吸氧管道需每周至少清洁消毒一次,若清洁不及时,管道内极易滋生细菌,随氧气进入呼吸道,增加感染风险。

三、氧疗操作误区

氧流量和吸氧时间是家庭氧疗操作中的核心要素,其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乎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全。临床中,因错误调整氧疗参数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案例并不鲜见,需引起高度重视。

以 Ⅱ 型呼吸衰竭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若擅自调高氧流量,血氧浓度迅速上升,反而会抑制呼吸中枢,致使二氧化碳排出减少,引发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加重呼吸衰竭,甚至诱发肺性脑病。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同样需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控制在 1-2 升 / 分钟,若盲目追求高流量吸氧,不仅无法改善缺氧状态,还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

不同疾病对吸氧时间也有着严格要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通常只需在夜间睡眠时吸氧,通过维持气道通畅改善夜间缺氧;而心力衰竭患者为缓解心脏负荷、改善组织供氧,每天需持续吸氧 15 小时以上。随意缩短吸氧时间,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氧水平,会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反之,无节制延长吸氧时间,可能引发氧中毒,造成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伤。

氧疗参数的设定是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身体状况进行的个性化安排。因此,在家庭氧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调整氧流量和吸氧时间,确保氧疗安全有效。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寻求专业指导。

四、日常管理误区

设备维护和氧疗停止流程是家庭氧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与患者健康安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两方面却常常被患者及家属忽略。

制氧机滤网作为保障氧气质量的关键部件,若长期不维护,会因灰尘、杂质堆积而降低制氧效率,不仅影响氧疗效果,还会增加设备故障风险,缩短使用寿命。一般建议每 1 - 2 周使用清水冲洗滤网并晾干,每 3 - 6 个月根据使用频率和产品说明书及时更换滤网,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此外,突然中断氧疗对慢性疾病患者危害极大。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其身体已适应一定的吸氧浓度,突然断氧会导致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极易诱发疾病急性发作。因此,停止氧疗需循序渐进,先逐步降低氧流量,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在医生专业评估与指导下,方可确定最终停止时间,切不可擅自随意中断。

结语

家庭氧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辅助疾病治疗的有效方式,但必须建立在科学认知和规范操作基础上。避开氧气认知、设备选择与使用、氧疗操作、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误区,严格遵循医嘱,做好设备维护和氧疗过程管理,才能让家庭氧疗发挥积极作用。如有任何疑问,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确保氧疗安全、有效。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