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怎么办

老年人骨质疏松怎么办
作者:胡丽芳   单位:翁源县龙仙镇中心卫生院南浦分院 住院部护理室
34

人生步入秋季,犹如四季更迭,迎来了收获智慧与从容的灿烂年华。然而,这个阶段的健康也需要我们格外精心的呵护,其中,骨骼健康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骨质疏松”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词汇,正悄然成为许多长者幸福晚景的“隐形挑战”。它并非简单的“缺钙”,而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但请不必过分担忧,正如秋天有其独特的风景,通过科学的认识与积极的应对,我们完全有能力守护好骨骼的“支柱”,安享金秋岁月的静好。

为何骨骼会变得“疏松”

我们的骨骼并非一成不变的“死物”,而是一个活跃的动态组织,一生都处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循环重塑中。年轻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持续增加,通常在30~35岁达到一生的峰值骨量。此后,这个平衡逐渐被打破,骨吸收开始略占上风,骨量便开始缓慢流失。

对于女性而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降,会急剧加速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量快速流失,这被称为“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而70岁以后的男女性,则会进入“Ⅱ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成骨细胞功能衰退、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如钙、维生素D)、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此外,家族遗传、低体重、吸烟、过量饮酒、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都是重要的风险因素。这个过程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在骨折发生前,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容易被忽视。

防患于未然,构筑骨骼健康

应对骨质疏松,预防远胜于治疗,其核心在于“开源”与“节流”。

营养“基石”:充足的钙与维生素D。钙:是骨骼的“砖石”。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毫克。膳食应首选富含钙且易吸收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羽衣甘蓝)、芝麻酱、带骨小鱼等。若饮食无法满足,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钥匙”。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日常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温和的阳光照射(每日15~30分钟),是获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同时可多食用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并通常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

运动“刺激”:给骨骼施加有益的应力。力学刺激是保证骨骼强度的关键。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舞蹈)和抗阻运动(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能有效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平衡能力,从而预防跌倒和骨折。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生活方式“加固”:摒弃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减少高盐饮食,因为它们都会妨碍钙的吸收或加速钙的流失。同时,保持适当体重,过瘦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诊断与干预。如果已是高风险人群或已出现疑似症状(如身高变矮、驼背、莫名腰背痛),应主动寻求医疗帮助。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常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安全、无痛、快速。

一旦确诊,切勿恐慌。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基础治疗:即在上述生活干预的基础上,确保钙与维生素D的充足补充,为药物治疗打下基础。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等)、RANK配体抑制剂(地舒单抗),能有效减缓破骨细胞的作用,抑制骨流失。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能刺激成骨细胞,促进新骨生成。其他机制药物:如维生素K2、锶盐等。

所有药物都必须在医生全面评估后,遵医嘱使用,并定期复查,监测疗效和安全性。

安享金秋,跌倒预防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预防跌倒与治疗同等重要。一次轻微的滑倒,可能就意味着一次痛苦的腕部、髋部或脊柱骨折。

优化家居环境:确保家中光线充足,移除地上的零散电线,在浴室、厨房等湿滑区域铺设防滑垫,在楼梯、马桶旁安装扶手。

选择合适装备:穿着合脚、防滑的鞋子,使用手杖等助行器以增加稳定性。

增强身体机能:坚持锻炼以维持肌肉力量和身体平衡能力。

谨慎用药:注意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嗜睡等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

走进人生的秋天,通过早期预防、科学诊断、规范治疗和全方位的跌倒防护,我们完全能够有效管理这一疾病,让骨骼依然强健,支撑起晚年的活力与尊严,尽情享受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灿烂金秋时光。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