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核心治疗手段,而动静脉内瘘作为“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透析效果。本文从日常观察、防护技巧、应急处理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每日必做的“生命线体检”
1.触诊与听诊。每日晨起、睡前及透析前后,需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轻轻触摸内瘘血管吻合处及其近心端血管。若触摸到如脉搏般的震颤感,或用听诊器听到“呼呼”的血流声,表明内瘘通畅。若震颤减弱、声音模糊,甚至出现局部疼痛,需立即联系医生。
操作要点: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力按压导致血管损伤;新内瘘患者(术后3个月内)需增加检测频率,每小时记录一次震颤变化。
2.视觉检查。观察内瘘侧手臂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红肿、渗液或破溃。若发现穿刺点周围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红,或出现硬结、条索状凸起,可能提示感染或血栓形成。
注意事项:避免抓挠皮肤,修剪指甲时防止损伤;糖尿病患者因可能合并神经病变,需格外仔细观察内瘘侧手臂皮肤状况,避免因感知迟钝而延误发现问题。
居家环境中的“防护禁区”
1.衣着选择。内瘘侧手臂禁止佩戴手表、手链等紧束饰品,衣袖需选择弹性好、袖口宽松的款式。冬季可在袖口缝制隐形拉链,方便透析时暴露手臂,避免反复穿脱衣物导致内瘘受压。
2.睡眠姿势。睡眠时避免将内瘘侧手臂压于头下或身体下方,建议使用U型枕固定手臂,保持与心脏平齐的位置。若习惯侧卧,需在手臂与床垫间垫入软枕,防止长时间压迫。特殊提醒:夜间出现手臂麻木、刺痛感时,应立即调整睡姿,并检查内瘘震颤是否减弱。
3.日常活动。禁止行为:内瘘侧手臂测血压、输液、抽血。严格避免用内瘘侧手臂提重物、做剧烈活动或使其长时间受压。推荐运动:术后2周可进行握拳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术后1个月可尝试握力球锻炼,促进血管扩张。
透析前后的“关键24小时”
1.透析前准备。透析前30分钟,用温水湿敷内瘘侧手臂15分钟,促进血管扩张。同时,用肥皂彻底清洁手臂皮肤,重点擦拭穿刺区域,减少感染风险。操作细节:湿敷水温以手背触水不感觉烫为宜,避免高温导致血管痉挛。
2.透析后护理。压迫止血:护士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力度以止血且仍能清晰感受到内瘘震颤或搏动为准,持续压迫15~30分钟后,在护士指导下逐步放松。应急处理:若回家后发现穿刺点渗血,应立即用干净纱布加压包扎,并抬高手臂;若出现血肿,在血肿形成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若血肿巨大、疼痛剧烈或震颤、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应立即联系透析中心或就医。
饮食与用药的“隐形保护”
1.水分控制。每日饮水量=前日尿量+500毫升,分时段小口饮用。可以使用带刻度的水杯,将一日饮水量平均分配;口渴时可含服冰块或咀嚼无糖口香糖以缓解。
2.营养搭配。每日摄入1.2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瘦肉。避免腌制食品;少吃坚果、动物内脏。增加蔬菜、全谷物摄入,预防便秘导致的血压波动。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过低(<90/60mmHg)引发内瘘血栓。
紧急情况的“黄金30分钟”
1.内瘘闭塞。若发现内瘘震颤消失、手臂疼痛,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松开所有压迫性衣物;抬高手臂至心脏水平以上;切勿热敷、按摩或过度活动手臂。保持手臂静止,立即前往医院。内瘘闭塞后尽早(如6小时内)接受治疗效果较好,延迟就诊可能导致内瘘永久失效。
2.感染预警。若内瘘周围皮肤出现红肿、发热、触痛,或伴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在就医前,可暂时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并覆盖无菌纱布。切勿自行挤压、挑破脓疱或随意涂抹药膏。
内瘘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持久战”。每一次触摸震颤、每一件宽松的衣服、每一顿合理的饮食,都是对生命的珍视。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坚持为剑,共同守护这条珍贵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