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排痰困难是COPD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有效的排痰护理对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至关重要。
一般护理
1.环境与休息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保持充分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体力恢复,有利于咳痰,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呼吸肌疲劳,加重排痰困难。
2.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水分可以稀释痰液,降低其黏稠度,便于咳出。饮食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增强患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痰液排出和病情恢复。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症状。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如痰液由白色黏液痰转为黄色脓性痰,可能提示细菌感染;痰液量突然增多或减少,也需引起重视。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若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可能是痰液堵塞气道,应立即采取措施。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若体温升高,可能存在肺部感染,需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患病,患者可能会对排痰困难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排痰效果。家属和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同时向患者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排痰的方法
1.有效咳嗽训练
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秒,继而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在呼气末屏气3秒后,用力咳出痰液。如此反复进行,每次训练10-20分钟,每天3-4次。有效咳嗽训练可增加气道内压力,有利于痰液排出。
2.拍背排痰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身体放松,上身略前倾,操作者手指并拢,手掌拱成“空心杯状”(手指关节微屈约120°)以减少冲击力。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胸背部,两侧肺叶都要拍到,每次拍10-15分钟,每天3-4次,120-180次/分钟,每部位拍30-60秒。叩击时力度要适中,手腕发力,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拍背后,鼓励患者深呼吸,深吸气末用力咳嗽,无力咳痰者,可轻压气管刺激咳嗽反射。拍背排痰可使痰液松动,促进痰液排出,但注意咯血、肋骨骨折、肺水肿等患者禁止胸部叩击。
3.雾化吸入
遵医嘱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常用药物如氨溴索、异丙托溴铵等,雾化吸入可使药物变为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稀释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一般每次雾化时间15-20分钟,每天2-3次。雾化吸入后,要及时协助患者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4.排痰仪辅助排痰
对于痰液过多且黏稠、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排出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排痰仪辅助排痰。在使用排痰仪前,需向患者详细解释其作用及操作方法,以获得患者的配合。操作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振动频率和强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在使用排痰仪辅助排痰的同时,还应结合其他排痰方法,如有效咳嗽训练和拍背排痰,以进一步提升排痰效率。
5.机械吸痰
对于痰液黏稠且无力咳出,经上述方法排痰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机械吸痰。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管选择要合适,插入深度要适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引起患者缺氧。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面色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停止吸痰并进行处理。操作者需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者呼吸道黏膜。吸痰前后,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确保吸痰过程的安全,同时,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减少其对机械吸痰的恐惧和不适。
结语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排痰护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有效排痰,可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