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当孩子突然出现喘息、咳嗽、呼吸困难时,很多家长都会陷入恐慌——这可能是儿童哮喘在“作祟”。作为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哮喘虽无法彻底根治,却能通过科学护理实现长期控制。本文将从病因认知、日常护理、应急处理到心理支持,全面解析儿童哮喘的护理要点,帮助家长为孩子筑起一道健康防线。
什么是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核心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约为3.0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3-6岁是高发年龄段。
哮喘的“幕后推手”
过敏原:尘螨、花粉、宠物毛发是最常见的诱因,约60%的哮喘儿童对尘螨过敏。
感染: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哮喘,冬季发病率较夏季高30%。
环境因素:二手烟、空气污染、气温骤变会刺激气道,加重症状。
运动与情绪:剧烈运动后易出现“运动性哮喘”,紧张、哭闹也可能诱发发作。
很多家长误认为“哮喘就是感冒咳嗽加重”,往往延误治疗。其实,哮喘患儿的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加重,且伴有“喉鸣”声,这是气道痉挛的典型表现。
儿童哮喘的日常护理
儿童哮喘的管理核心是“预防为主”,通过科学护理减少发作次数,让孩子像健康儿童一样正常生活。
1. 打造“无敏”家居环境
除螨攻略: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床垫套;卧室避免铺地毯、摆放毛绒玩具,吸尘器需安装HEPA滤网。
空气管理:使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60%(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雾霾天开启空气净化器,滤网每周更换1次。
宠物与花草:若孩子对宠物过敏,需避免饲养猫、狗;花粉季节关闭门窗,外出归来后及时更换衣物、洗脸漱口。
2.饮食调理
哮喘儿童的饮食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并非所有“发物”都需忌口。建议家长记录“饮食日记”,若发现孩子食用某种食物后1-2小时内出现咳嗽、皮疹,需及时规避。
常见致敏食物:牛奶、鸡蛋、海鲜、坚果等,婴幼儿可采用脱敏喂养(如将牛奶煮沸破坏部分过敏原)。
推荐食材: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橙子(增强气道抵抗力),含镁元素的菠菜、南瓜(缓解气道痉挛)。
饮水要点:每日饮水量按“体重(kg)×50ml”计算,保持气道湿润,减少分泌物黏稠。
3. 运动与作息
很多家长因担心孩子运动后发作而限制其活动,这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其实,在病情稳定期,适度运动能增强肺功能。
适宜运动:选择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3-4次;避免短跑、跳绳等剧烈运动。
运动前准备:运动前15分钟使用预防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运动中携带急救药物,出现胸闷时立即停止。
作息规律: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因年龄调整),睡前1小时避免玩电子产品,减少呼吸道刺激。
急性发作的科学处理
即使日常护理到位,哮喘仍可能突发。家长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能在黄金时间内缓解症状,避免危险。
发作时的“三步急救法”
1. 快速识别:观察孩子是否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口唇发绀、说话困难,这些是重度发作的信号。
2. 药物干预: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按“4揿/次”给药,每20分钟1次,若1小时内无效需立即就医。使用时让孩子深吸气,将药物吸入肺内,用药后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感染。
3. 体位与环境:让孩子取半坐位(身体前倾45°),解开衣领,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围观人群造成缺氧。
何时必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
1. 用药后症状无缓解,呼吸频率加快(5岁以上>30次/分钟,5岁以下>40次/分钟);
2. 孩子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意识模糊;
3. 口唇、指甲发紫,无法说话或只能说单字。
结语
儿童哮喘并非“终身枷锁”,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会明显缓解甚至痊愈。作为家长,既要做细心的“护理员”,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变化;也要做理性的“决策者”,不盲从偏方、不擅自停药;更要做耐心的“陪伴者”,让孩子在爱与科学中,自由呼吸,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