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导管感染有哪些信号?早发现早处理

透析导管感染有哪些信号?早发现早处理
作者:陆赛英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852

透析导管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生命线”,但长期留置的导管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导管相关感染是CRRT导管留置期间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及时识别感染信号并采取规范处理,是避免感染扩散、保护肾功能的关键。

透析导管感染的常见类型

导管出口感染:发生在导管皮肤出口周围2cm内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硬结或脓性分泌物。

隧道感染:沿皮下隧道向深部蔓延的感染,常伴随沿导管路径的触痛、红斑或硬结。

血流感染:细菌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引发的全身感染,表现为寒战、高热(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

迁移性感染:细菌从导管播散至其他器官,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栓塞、脑脓肿等。

透析导管感染的早期信号(护理观察重点)

(一)局部症状(导管出口及周围)

1.皮肤变化:

出口处皮肤发红范围扩大,可能伴随皮肤温度升高。

皮肤肿胀压迫导管,导致导管固定不稳或移位。

隧道感染时,可触及皮下硬结或条索状物,按压有波动感。

2.分泌物异常:

透明或淡黄色渗出液增多,可能混有血丝或脓液。

分泌物有异味,提示厌氧菌感染可能。

3.疼痛反应:

静息时疼痛,活动或触碰导管时加剧。

疼痛范围从出口处向周围扩散,提示感染向深部蔓延。

(二)全身症状(需结合生命体征监测)

1.发热:

血液透析患者常在透析开始后30分钟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

腹膜透析患者可能表现为持续性低热(37.5-38℃),易被忽视。

2.全身不适:

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免疫抑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血糖波动等不典型表现。

3.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心率增快(>100次/分)。

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休克早期表现。

(三)透析相关异常

1.血液透析参数异常:

透析过程中静脉压升高(>200mmHg),提示导管内血栓或感染。

跨膜压波动大,影响透析充分性。

2.腹膜透析液异常:

透出液浑浊,静置后出现絮状沉淀。

透出液白细胞计数>100×10⁶/L,中性粒细胞比例>50%。

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与早期处理)

(一)日常护理规范

1.手卫生管理:

操作前必须使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燥。

避免佩戴首饰,指甲长度不超过指尖。

2.导管固定与保护:

使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导管,避免导管受压或牵拉。

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处使用透气敷料,保持干燥。

3.皮肤清洁消毒: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导管出口及周围皮肤,范围≥10cm。

腹膜透析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出口处,待干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二)操作过程防护

1.无菌技术执行:

血液透析连接/断开导管时,必须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

腹膜透析换液时,使用“无接触技术”打开外包装,避免污染透析液袋接口。

2.敷料更换频率:

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1次,渗血/渗液时立即更换。

纱布敷料每48小时更换1次,潮湿或污染时随时更换。

3.透析液管理:

腹膜透析液加热至37℃后使用,避免冷刺激引发导管移位。

透析液袋悬挂高度不超过腹部,防止逆流感染。

(三)患者教育要点

1.自我观察指导:

教会患者每日检查导管出口处皮肤,记录分泌物颜色、量及异味。

指导患者测量体温,发现发热及时联系医护人员。

2.活动限制建议:

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5kg),防止导管断裂或移位。

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侧肢体。

3.淋浴防护方法:

血液透析患者淋浴前用防水敷料覆盖导管出口,淋浴后立即更换敷料。

腹膜透析患者禁止盆浴,可使用专用淋浴保护罩。

(四)感染早期处理流程

1.局部感染处理:

出口处红肿:局部涂抹2%碘酊,每日3次,持续3天。

脓性分泌物: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2.隧道感染处理:

沿隧道方向使用碘伏棉球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避免自行挤压脓肿,防止细菌入血。

3.血流感染预警:

透析中出现寒战、高热时,立即停止透析,保留血路管并采样送检。

持续心电监护,每15分钟记录血压、心率一次。

四、何时必须就医?

导管出口处持续渗血/渗液超过24小时。

体温≥38.5℃且伴寒战。

透析过程中静脉压突然升高>300mmHg

腹膜透析液浑浊伴腹痛。

透析导管感染的防控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参与。通过规范护理操作、加强患者教育、早期识别感染信号,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