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6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病因之一。除了常见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外,吞咽功能障碍也是卒中后高发却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然而,许多患者和家属往往只关注肢体康复,而忽略吞咽功能的评估,直到反复呛咳、肺炎发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早期筛查、及时干预是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
吞咽障碍的危害:不只是“吃饭困难”
1.吸入性肺炎——最凶险的并发症。当吞咽功能受损时,食物、唾液或胃内容物可能误入气管和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研究显示,约20%的卒中患者因肺炎再次入院,而吞咽障碍是主要诱因之一。
2.营养不良与脱水——影响康复进程。由于进食困难,患者可能摄入不足,导致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降低,使康复训练难以进行,甚至延长住院时间。
3.心理影响——进食恐惧与社会隔离。长期吞咽困难可能导致患者对进食产生焦虑,拒绝社交聚餐,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如何识别吞咽障碍这些信号要警惕
吞咽障碍的表现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症状明显,而有些患者(尤其是“沉默性误吸”)可能毫无呛咳,但仍存在误吸风险。家属可通过以下迹象初步判断:1.进食时的异常表现,频繁呛咳,尤其在喝水或吃流食时,食物残留在口腔或从嘴角漏出,吞咽后声音变得“湿漉漉”(似含痰),进食时间明显延长(超过30分钟)。2.非进食期的可疑症状,反复低热或肺部感染(可能提示隐性误吸),嗓音嘶哑、发音含糊、体重持续下降、食欲减退。注: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沉默性误吸”,即食物进入气道却不引发咳嗽反射,这类情况更危险,需专业评估。
吞咽功能筛查方法:从简单自测到专业评估
家庭自测:改良洼田饮水试验,适用人群:卒中后患者(需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步骤:
1.让患者坐直,饮用1ml、3ml、5ml、10ml无呛咳后,再饮30毫升温水。
观察其吞咽过程及反应:1级(正常):5秒内1次喝完,无呛咳;2级(可疑):分2次喝完,或有轻微呛咳;3级及以上(异常):多次呛咳、无法喝完或声音改变。
结果解读:1级:正常,可常规进食,但仍需观察;2级:建议调整食物性状(如增稠液体),并咨询医生;3-5级:存在吞咽障碍,需进一步专业评估,避免经口进食。
临床专业筛查工具:EAT-10问卷:10个问题评估吞咽困难的主观感受。VFSS(电视荧光吞咽检查):在X光下观察吞咽过程,是诊断金标准。FEES(纤维喉镜吞咽评估):通过鼻腔插入内窥镜,直接观察咽喉功能。
家庭护理:如何安全进食
调整食物性状:避免干硬、松散(如饼干)、黏性(如年糕)的食物。推荐:糊状食物(如土豆泥、燕麦粥)、增稠液体(使用增稠剂调整水的黏度)、软食(如蒸蛋、豆腐)。
优化进食姿势:坐直90°,头部稍向前倾,避免仰头吞咽。卧床患者:抬高床头至少30°,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
控制进食速度与量:小口进食,每勺3-5毫升。确保前一口完全咽下,再喂下一口。进食环境应该安静,避免进食不专心导致误吸。
康复训练:如何改善吞咽功能
冷刺激训练:用冰棉棒轻轻刺激咽部(如腭弓、舌根),促进吞咽反射。
空吞咽与用力吞咽练习,每餐后做几次“空吞咽”(不进食,仅做吞咽动作)。吞咽时刻意用力,增强喉部肌肉力量。
舌肌训练:伸舌、左右舔嘴角、抵住勺子做抗阻练习。注意:所有训练应在言语治疗师(ST)指导下进行,避免错误动作加重问题。
何时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尽快转诊至康复医学科就诊:洼田饮水试验≥3级;反复肺炎或不明原因发热;体重持续下降;进食量不足;进食或饮水时呛咳。
早筛查、早干预,守护“进食安全”。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问题,但通过早期筛查、科学进食管理及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肺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家属的细心观察与医护的专业评估同样重要,切勿因“只是呛咳”而忽视潜在风险。安全进食才是康复的第一步,别让吞咽问题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