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的子宫里长了个瘤子,怎么办?要不要切掉?”很多女性在第一时间拿到妇科B超体检报告看见“子宫肌瘤”这几个字时,常常心头一紧。先不要慌,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子宫肌瘤的这个不请自来的神秘“房客”,再决定它的去留。
子宫肌瘤是什么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确切病因医学界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主要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同时,生育次数、种族、遗传、肥胖等因素与肌瘤的形成也存在关联。据统计,30岁以上妇女约20%有子宫肌瘤,但肌瘤大多无或很少有症状,仅在体检中发现。那么,当肌瘤悄然“到访”,究竟该“留”还是不该“留”?
肌瘤位置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子宫肌瘤是否引起症状,主要取决于肌瘤生长位置。按肌瘤生长部位,通常分为宫体肌瘤和宫颈肌瘤;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3类:
1.肌壁间肌瘤:若体积较小常无症状,但增大或多发时可能引起月经改变或腹部包块;2.浆膜下肌瘤:早期无症状,增大后可压迫膀胱或直肠,引发尿频、便秘等;3.黏膜下肌瘤:最易引发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导致贫血;也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常见原因。
小贴士:肌瘤自检法。平躺屈膝,放松腹部,用手按压肚脐与耻骨之间,若触及位置固定、质地坚硬的包块,可能为肌瘤或附件肿物,建议尽早就医。
出现这些情况,肌瘤不宜“留”
若体检发现肌瘤并伴随以下任一表现,建议积极干预:
1.月经导致贫血:经量过多引发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2.压迫症状明显: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肾积水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生育受阻:确认为不孕或反复流产的主要原因,或肌瘤严重扭曲宫腔形态;4.肌瘤快速生长:绝经后未用激素却仍继续增大,伴或不伴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短期内体积激增(如2~3个月增大2cm以上);5.疑似恶变信号:超声提示血流异常丰富,或伴持续性腹痛。
无症状小肌瘤,科学“留观”更稳妥
若肌瘤较小(通常<5cm)且无不适,尤其近绝经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多数肌瘤可自然萎缩,症状也可随之消失,密切观察是首选策略,可每3~6个月复查B超随访,监测大小变化。
治疗选择:从药物到手术的“阶梯方案”
1.非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近绝经期或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或黄体酮,调节激素,减少出血;米非司酮,可短期缩小肿瘤,但停药易复发,通常适用于术前准备;(2)微创介入:适用于月经量多、没有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子宫或不能耐受子宫切除的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可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聚焦超声消融(HIFU),为无创热消融,可保留子宫。
2.手术治疗:(1)肌瘤剔除术:年轻或有生育需求者首选,可经腹腔镜或宫腔镜操作;(2)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过大、多发或疑似恶变,且无生育计划者,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小提示:术后近50%患者可能复发,但即使复发了,也不一定必须再次手术,若肌瘤只有2~3cm且无症状,也可以继续观察,无须立即干预;而约1/3患者需二次手术,高龄(≥35岁)、多发肌瘤(≥4个)、单个肌瘤最大直径≥5cm、肥胖(BMI≥24)者复发风险更高。
日常养护:三要三避免
1.定期复查:健康女性建议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已发现肌瘤者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2.控制体重:脂肪组织额外产生雌激素,可能刺激肌瘤生长,合理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复发;3.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扰乱激素节律;4.远离寒凉:经期忌冷饮冷食,减少子宫血管收缩;5.减少妊娠损伤:避免多次人流,保护子宫内膜;6.慎用保健品:不明成分的补品可能含雌激素,促进子宫肌瘤生长。
总结:面对子宫肌瘤,不必谈“瘤”色变。经医学实践反复验证,症状是金标准,位置是风向标,年龄是参考值。只要坚持科学管理、定期随访,它是可共存的“慢性访客”,但若任其肆意生长扰乱生活(如经血汹涌、持续腹痛、腹坠、排尿困难),也需果断出手干预。读懂身体的信号,科学随访与个体化治疗,才能在“留”与“不留”之间找到平衡点,守护子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