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我肚子涨涨的,用了镇痛泵想吐……”
“我怎么一直没排气,吃不下饭,浑身难受。”
“昨天刚手术,今天晚上怎么睡都睡不着……”
这些是不是你或者身边人,手术后也曾遇到的情况?确实,刚做完手术,很多人都觉得浑身不适:疼、吐、胀、睡不着,整个人都像“断电”一样。除了打止痛针、吃西药,其实我们还有一条“康复捷径”——那就是越来越多医院都在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
一、什么是中医适宜技术?靠谱吗?中医适宜技术,是指那些操作简便、绿色无创、价格亲民的中医疗法。比如耳穴贴压、揿针、小药包热敷、中药灌肠、外敷芒硝、经皮电刺激……这些都是国家大力推广、在很多大医院里已被广泛使用的护理技术。
它们的优势在于:①操作简单,无创伤。②安全性高,副作用小。③不吃药不打针,体验更舒适。④没有药物依赖,适合多种体质。尤其适合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肠胃敏感、不想加重负担的患者群体。你可能会惊讶:原来耳朵贴贴豆、肚子敷敷药,居然也能减轻疼痛、缓解恶心、加快恢复!
二、术后那些“难熬时刻”,中医有办法!很多人以为,术后不适是“自然恢复”的过程,其实只要方法对了,是可以大大缓解这些不适的。下面就带你一一认识这些术后“神器”。
1、耳穴压豆:耳朵上的“遥控器”耳朵可不是摆设,中医认为它是全身脏器的“缩影图”。把特制的“小籽粒”贴在耳廓的特定部位,比如“神门”“胃”“肠”“皮质下”等,再用手每天按压几次,就能发挥“止痛+止吐+促排气”的多重功效。
术后很多患者反映:贴上耳豆没多久,恶心感减轻了,肚子“咕咕”响起来,甚至胃口也慢慢恢复了。是不是很神奇?
2、揿针疗法:看不见的小“保健师”揿针是一种超微型的“小针贴”,细得像头发丝,不扎不痛,贴在皮肤表面能持续作用1~3天。它常用于缓解术后疼痛、焦虑、排尿困难等问题,是“无感针灸”的升级版。尤其适合怕打针、怕疼的人,几乎无副作用。
3、中药灌肠:从“下路”唤醒肠道动力把中药煎好,温热后通过小管子从肛门缓缓注入直肠,能刺激肠蠕动、通便排气,还避开了吃药对胃的刺激。很多人可能听起来有点“尴尬”,但临床发现,术后使用灌肠的人,排气排便明显提前,人也轻松不少。
4、烫熨疗法:中药热敷包的温暖魔法
是一种类似“中药热水袋”的做法。把艾叶、桂枝等中药做成布包,加热后放在腹部,既能暖胃驱寒,又能缓解肌肉紧张、减少术后腹胀和疼痛。很多人术后总觉得冷、发抖,晚上盖再多被子也睡不好。这个时候一个温热的中药包,贴在小肚子上暖身又暖心。
5、中药外敷:肚子胀、水肿?敷一敷!
芒硝+大黄是中药界的“黄金搭档”。一个消肿,一个通便,合在一起做成药泥贴在小肚子上,能缓解术后腹胀、促进排便、减少水肿。如果你觉得自己术后“脸肿肿、肚子胀、衣服紧”,不妨试试这个“组合拳”。
6、经皮穴位电刺激:科技感满满的“智能针灸”这种方法不插针、不流血,只需将电极贴在特定穴位,利用微电流轻轻刺激,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很多年轻患者觉得这比传统针灸更好接受,“像按摩器在轻轻跳动”,特别适合术后疼痛、失眠、胃口差的人群。
三、听听“过来人”的真实感受。
1、术后排气困难?中药灌肠还真有用!“我爸胆囊手术后两天都没排气,肚子又胀又不舒服,什么都吃不下。后来护士给他用了中药灌肠,没想到不到两小时就顺利排气了,精神也一下子好起来了。原来不用吃药,也能让肠子‘动’起来!”
2、术后疼痛难忍?电刺激帮我挺过来了!
“我是做子宫肌瘤手术的,术后刀口一直疼,连翻身都困难。护士给我用了电刺激的方式,说是‘穴位通电’。刚开始我还将信将疑,但用了两次后,疼痛真的缓解了不少,晚上也能睡个整觉了,真的是现代中医的‘黑科技’!”
3、耳穴贴豆没想到还挺有用的
“我术后一直恶心、没胃口,听医生说可以试试耳豆。贴上以后,每天按一按耳朵,感觉胃里轻松了很多,没那么胀,吃饭也有点食欲了,体验感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四、不是“玄学”,而是科学+传统的结合
有些人可能还对中医存疑,觉得“这不就是老办法、慢吞吞的吗?”其实,现代中医护理正在不断升级:从选穴、剂量、操作方法到疗效评估都有明确规范。很多医院也通过临床数据证明:中医适宜技术能有效改善术后恢复过程,减少药物使用,提升患者体验。而且,国家也在大力推动这类技术进医院、进病房,就是希望大家在术后有更多选择、更少痛苦。
五、你能做的,是主动了解并沟通
如果你或家人即将做手术,不妨:
1、提前了解医院是否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2、向医生或护士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辅助康复;
4、补充水分,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结语:让中医的“软实力”,成为你术后康复的“硬支撑”。术后康复,不只是一个镇痛泵、几片止吐药那么简单。中医适宜技术,用最温和的方式,帮助你减轻痛苦、恢复元气、重拾力量。愿你术后每一天都轻松些、顺利些,早点回家、早点恢复如初。下一次遇到术后难受的亲友,记得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哦!本科普由“市级医院诊疗技术推广及优化管理项目(SHDC12024624)和海军军医大学医疗质量优化提升品管圈项目(PGQ202421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