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肺癌,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吸烟惹的祸”。诚然,吸烟是肺癌的头号危险因素,但在临床中,我们见过不少从不碰烟的女性、年轻人患上肺癌,也见过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枪平安无事。这说明,肺癌的发生远非“吸烟”二字能概括。就像一座冰山,吸烟只是水面上最显眼的部分,水下还隐藏着遗传、环境、感染等诸多“隐形杀手”。
这些“隐形杀手”比吸烟更隐蔽
1.被忽视的“空气杀手”:厨房油烟和装修污染
不吸烟也可能得肺癌。厨房油烟藏着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长期吸入的女性患癌风险会高3倍。装修带来的甲醛、氡气(一级致癌物)也不容忽视,尤其氡气无色无味,会悄悄损伤肺细胞DNA,诱发癌变,这些“空气杀手”得格外警惕。
2.藏在基因里的“定时炸弹”:家族遗传易感性
家里有人得肺癌,尤其是直系亲属50岁前患病,你得肺癌的风险会更高。这不是直接遗传,而是有些基因变化让肺细胞更怕致癌物,容易出问题。
3.慢性肺病:肺部的“慢性创伤”会癌变
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肺病,会反复损伤肺部。在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出现异常增生,久而久之可能转变为癌细胞。例如,肺结核形成的疤痕,在十年或二十年后可能发展成“疤痕癌”,因此慢性肺病患者应定期检查。
吸烟的危害比你想得更“深远”
1.吸烟不是“即时伤害”,而是“长期埋伏”
一支烟点燃后,会释放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70种是致癌物。这些物质进入肺部后,不会立刻引发癌症,而是像“温水煮青蛙”:焦油会黏附在支气管黏膜上,损伤细胞DNA;尼古丁会刺激肺部血管收缩,降低免疫力,让癌细胞更易“逃脱”监视。
2.二手烟:被动吸烟的“无差别攻击”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不吸烟就没事”,但二手烟(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与香烟燃烧产生的侧流烟)的危害丝毫不亚于主动吸烟。二手烟中,焦油、尼古丁的浓度甚至比吸烟者吸入的烟雾更高,长期暴露会使肺癌风险增加20%~30%。
比“抗癌神药”更有效的是“早筛”
1.普通体检拍胸片?可能漏诊80%的早期肺癌
很多人体检时会做胸部X线(胸片),但胸片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不足20%。因为肺部有心脏、肋骨等遮挡,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瘤很容易被“隐藏”。而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直径0.5厘米甚至更小的结节,检出率是胸片的10倍以上,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
2.哪些人需要做肺癌早筛?
根据《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以下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年龄40至74岁;吸烟≥20包年(每天1包烟,吸20年;或每天2包,吸10年),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不足5年;长期暴露于二手烟、厨房油烟、氡气等环境;有肺癌家族史或慢性肺病病史。
得了肺癌不等于被“判死刑”
1.早期肺癌:微创手术能“根治”
如果能在肺癌早期(Ⅰ期)发现,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很多患者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这也是早筛的意义——把癌症扼杀在“萌芽”阶段。
2.晚期肺癌:靶向药让“带癌生存”成常态
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如果存在EGFR、ALK等基因突变,靶向药能像“导弹”一样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比化疗小得多。比如,EGFR突变患者用第一代靶向药,平均生存期可延长至3年以上;新一代靶向药甚至能让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5年。
3.免疫治疗:给免疫系统“装雷达”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对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有效。有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实现“临床治愈”。不过,免疫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合适的患者。
肺癌的发生,是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固然是重要诱因,但我们更应该警惕那些藏在身边的“隐形风险”——充分使用抽油烟机,装修后避免立即入住,高危人群定期进行CT筛查。对抗肺癌,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恐惧”,而是“了解”和“行动”。愿我们都能看清“冰山”全貌,守住肺部健康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