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后发烧、红肿是正常反应吗

疫苗接种后发烧、红肿是正常反应吗
作者:朱冰   单位:芦山县芦阳街道卫生院
100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部分人在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反应。这些现象是否属于正常反应?又该如何科学处理?本文将结合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为您详细解答。

疫苗接种后发烧、红肿的成因:免疫系统的“正常演练”

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抗原,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这一过程可能引发两类反应:

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因免疫细胞聚集、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肿、疼痛或硬结,常见于百白破、麻腮风等疫苗。

全身反应:免疫系统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变化,引发低热(通常≤38.5℃),可能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典型案例:一名5岁儿童接种麻腮风疫苗后,6小时出现38.2℃发热,2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局部仅有轻微红肿。此类反应多在1-2天内自行消退,属于免疫系统“正常演练”。

何时需要警惕异常反应?

尽管多数反应为生理性,但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高热持续:体温≥39℃超过48小时,或发热反复超过72小时。

伴随严重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皮疹扩散、意识模糊等。

局部感染迹象:红肿直径>5厘米且持续扩大,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破溃。

特殊人群风险:早产儿、免疫缺陷者、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需更密切观察。

警示案例:一名免疫缺陷患者接种卡介苗后持续低热,检查发现结核感染扩散,需立即抗结核治疗。此类案例强调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

科学处理:分级应对策略

(一)发热的分级管理

1.低热(<38.5℃)

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拭心前区、腹部。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儿童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观察记录:每2小时测量体温,记录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

2.中高热(≥38.5℃)

药物干预: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避免阿司匹林用于儿童。

退热贴辅助:可贴于额头或颈后,但不可替代药物。

就医指征:若用药后体温未下降或出现寒战、抽搐,需立即就诊。

用药提醒:某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每6-8小时使用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可有效控制发热且副作用较小。

(二)局部红肿的护理

1.急性期(24小时内)

冷敷: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0-15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每日3-4次。

避免刺激:不使用肥皂、酒精消毒,不抓挠或摩擦。

2.亚急性期(24-72小时)

热敷:改用40℃温水袋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硬结。

外用药物:医生评估后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炎症吸收。

3.感染预防

保持干燥:洗澡时用防水敷料保护,避免沾水。

无菌操作:若出现破溃,需用碘伏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

护理误区:某调查发现,30%家长误用牙膏涂抹红肿部位,导致局部过敏加重。正确做法是避免使用非医用物品接触患处。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母乳喂养婴儿无需停乳,但母亲需观察婴儿是否出现烦躁、拒奶等异常。

2.老年人:接种后监测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指标,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过敏体质者:接种后观察30分钟再离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曾有严重过敏史)。

预防胜于治疗:接种前后的关键措施

1.接种前:告知医生过敏史、免疫状态及近期用药情况。避免空腹接种,预防晕针。

2.接种后:留观30分钟,确认无急性过敏反应。3天内避免食用海鲜、鸡蛋等易致敏食物。补充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

结语

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是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信号,科学应对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若出现异常症状,请及时联系接种单位或就医,切勿自行处理延误病情。通过理性认知与规范护理,我们既能享受疫苗的保护,也能从容应对可能的不适。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