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慢性胃炎是常见的胃部问题,表现为胃部不适、疼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长期炎症和损伤。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和阴阳平衡,改善胃功能,缓解症状,并预防复发,以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或食用过多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会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饮食不节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食物积滞于胃,产生胃脘胀满、疼痛等症状。
2.情志失调
情绪因素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木克脾土,肝郁气滞则会横逆犯胃,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脘胀痛、嗳气、反酸等症状。
3.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或久病之后,脾胃功能会逐渐虚弱。脾胃虚弱则不能正常运化水谷,导致水湿内停,胃失濡养,产生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
1.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证:症状包括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口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不爽。治疗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方剂可选用清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证:常见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主,沙参麦冬汤是常用方剂。
脾胃虚寒证:症状为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黄芪建中汤是代表方剂。
中成药治疗:
气滞胃痛颗粒: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三九胃泰颗粒:适用于湿热内蕴型慢性胃炎,有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功效。每次1袋,每日2次,用开水冲服。
摩罗丹:对于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较为合适,能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每次1-2丸,每日3次,饭前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
2.针灸治疗
选穴原则:依据患者症状和辨证结果选取穴位,主要使用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位。例如,中脘穴调节胃肠功能,足三里穴健脾和胃。
常用穴位及针法:
中脘、足三里、内关: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组合。中脘穴直刺1-1.5寸,提插补泻;足三里穴直刺1-2寸,捻转补泻;内关穴直刺0.5-1寸,平补平泻。这些穴位能和胃止痛、理气降逆。
脾俞、胃俞: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可加用脾俞和胃俞穴。脾俞穴斜刺0.5-0.8寸向脊柱,胃俞穴斜刺0.5-0.8寸,采用补法,以健脾和胃、培补后天。
3.推拿按摩治疗
腹部按摩:患者仰卧,医生顺时针按摩胃脘部,力度适中,每次10-15分钟,能助消化,缓解胀满。
穴位按摩:点按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每个3-5分钟,局部酸胀为宜。中脘穴调胃肠,天枢穴调大肠,足三里穴健脾和胃,可改善慢性胃炎症状。
4.饮食调养(中医食疗)
山药粥: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将山药30克(鲜品加倍)、粳米100克一起煮粥,每日食用1-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能起到滋养脾胃的功效。
南瓜粥:南瓜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作用。取南瓜200克,去皮切块,与粳米100克一起煮成粥,适合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可温养脾胃。
猴头菇鸡汤:猴头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将猴头菇100克泡发后与鸡肉适量一起炖汤,可加适量的山药、红枣等,具有健脾和胃、滋补强身的功效,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