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 守护血液的“过滤器”

下腔静脉滤器 守护血液的“过滤器”
作者:黄军祯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介入治疗科
16

由于诸多因素刺激、影响,静脉血管中可能会形成血栓,能否成功拦截意义重大。人体最大静脉中,恰有这样的设计,下腔静脉滤器如同“保护伞”,默默守护着患者安全。包括长期卧床、盆腔大手术等,都可能导致患者下肢出现大量血栓,很容易诱发可能致命的肺栓塞。针对性设计的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拦截较大型血栓,在不需要时取出即可。

下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是人体最为粗大的静脉血管,负责将盆腔、下肢等部位的血液引回心脏。下腔静脉滤器属于专门设计的医疗器械,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中,外形酷似“伞”。下肢静脉中脱落的血栓都由下腔静脉滤器负责拦截,避免这些血栓最终到达肺动脉,这既有助于防控肺栓塞,也能够确保血液正常流动。当前下腔静脉滤器主要由生物相容材料制作,常见材质包括不锈钢或钛镍合金等,具备典型的形状记忆特点,植入与取出可以以微创方式完成。

基本工作原理

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极为精密的医疗器械,具备以下功能:首先,选择性拦截。在设计滤器时,充分考虑了血液正常流通的需要,只负责拦阻直径超过3-4毫米的危险型血栓,因为小型的血栓通常不诱发特别严重的肺栓塞。其次,最大化通畅度。当前滤器设计以锥形最为常见,确保了过滤面积最大化,真正实现了血栓捕获与保证血流畅通的“双结合”。再次,稳定性和安全性。滤器通过合理设计的支腿或锚定钩,能更好地保障稳固性,避免可能发生的位移,还能将对血管内膜的不良刺激减至最少。

哪些人需要这样的“保护伞”

1.适应症。首先,患者已出现肺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而不能选择抗凝治疗。其次,患者虽经充分的抗凝治疗,但仍反复多次出现血栓栓塞。再次,患者因肺动脉栓塞接受取栓术,但同时伴有下肢髂股深静脉血栓。

2.相对适应症。首先,患者存在脊髓损伤或多发骨折等重大创伤,暂时不宜选择抗凝药物。其次,恶性肿瘤、特别肥胖或长期卧床不起等高危患者,在大型手术前后需要进行预防性保护。再次,孕妇存在深静脉血栓,且使用抗凝药物可能会危害胎儿健康。

植入过程

下腔静脉滤器属于典型的微创技术应用,在患者局部麻醉状态下就能实施。主要包括5个步骤:第一,穿刺血管。穿刺主要是通过股静脉或颈内静脉进行,构建血管通路。第二,导管引导。依托DSA,以精准的方式将导管送至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段。第三,滤器释放。以压缩状态借助导管将滤器送达设定好的位置释放,展开并在血管壁固定。第四,位置确认。以造影方式对滤器位置有效确认,确保充分展开。第五,手术完成,将导管撤出,对穿刺点压迫尽快止血。通常患者在几小时内即可正常下床活动。

滤器类型及选择

以使用时间为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首先,永久型。设计初衷即患者终身使用,但类似设计也可能诱发并发症。其次,可回收型。可在血栓风险期结束取出,有助于规避潜在并发症,是当前主流选择。再次,可转换型。这是一种创新设计,在风险期结束后可借助介入操作转换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有效降低滤器可能导致的血栓风险。通常而言,血栓风险期结束后即可将滤器取出,从医学层面来看,在植入后的29~54天内取出是最佳时段。

风险和并发症

虽然下腔静脉滤器具有显著应用优势,但也有风险,会导致短期并发症与长期并发症。短期并发症包括损伤血管、穿刺位置感染或血肿等;长期并发症有滤器支脚可能穿破血管,导致下腔静脉严重穿孔或形成滤器血栓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今后必然会涌现出更多新型滤器,如生物可吸收滤器、药物涂层滤器、智能滤器等,它们将起到更好的防控保护效果。

下腔静脉滤器在拦截下腔静脉血栓方面有显著成效,同时还能满足血液正常流动的需求,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过滤器”。其植入与取出都有着严格的医学要求,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命健康需要进行决策。今后,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上将有更多空间,其生命健康也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