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没有“副作用”?正确认识针刺的安全性与禁忌

针灸没有“副作用”?正确认识针刺的安全性与禁忌
作者:欧阳禧雁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中心卫生院
1909

在追求自然疗法的当下,针灸凭借其独特的疗效,逐渐成为大众调理身体、缓解病痛的热门选择。不少人认为针灸源自天然、绿色安全,甚至将其视为“零副作用”的完美疗法。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针灸虽蕴含千年智慧结晶,但并非绝对安全无虞。深入了解针刺的安全性与禁忌,既能发挥其治疗优势,也能避免潜在风险,让传统医学更好地服务健康。

针灸的“副作用”:被低估的风险

很多人对针灸“零副作用”的认知,源于对传统医学“天然无毒”的刻板印象,以及对针灸操作“仅用银针”的表面理解。实际上,针灸作为侵入性治疗手段,存在多种潜在风险。

针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局部损伤。若操作不当,银针可能刺破血管,导致皮下出血、淤青,甚至形成血肿;若针刺过深,还有可能伤及重要脏器。曾有报道,因背部穴位针刺过深,导致气胸的案例,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在针刺过程中会出现晕针现象,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严重时甚至昏厥。这多与患者精神紧张、空腹针刺或体质虚弱有关。

感染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如果针灸器具消毒不彻底,或针刺部位皮肤清洁不到位,就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更严重的是,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还可能传播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威胁患者健康。

针灸的安全边界:正确操作与规范流程

规范的针灸操作是保障安全的基础。专业的针灸医师需熟练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精准定位穴位,严格控制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例如,面部穴位针刺时,方向和深度稍有偏差,就可能损伤眼球或神经;胸部、背部穴位的针刺深度必须谨慎把控,避免刺穿胸腔或腹腔。同时,医师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耐受程度,灵活调整针刺手法和留针时间。

严格的消毒流程是杜绝感染的关键。正规医疗机构的针灸针均为一次性使用,从拆封到使用全程保持无菌状态;非一次性针具则需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化学消毒等多道工序。此外,针刺前医师会对患者的针刺部位进行严格消毒,使用碘伏或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擦拭,确保皮肤清洁无菌。

针灸禁忌:这些人群需谨慎选择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针灸治疗。孕妇是针灸的重点禁忌人群,腹部、腰骶部穴位的针刺可能刺激子宫,引发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某些具有通经活血功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可能增加孕期风险。此外,妇女经期若针刺不当,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或经期紊乱。

皮肤疾病患者同样不适合针灸。患有湿疹、疱疹、疖肿等皮肤病的部位,皮肤屏障已被破坏,针刺容易引发感染,加重病情。肿瘤患者也需谨慎选择针灸,尤其是肿瘤局部及其附近区域,针刺可能刺激肿瘤细胞,影响病情发展。体质极度虚弱、饥饿、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的人群,在针灸时更容易出现晕针现象,应避免立即接受针灸治疗。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的患者,由于凝血功能异常,针刺后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也不适合针灸疗法。

安全针灸:选择与防护并重

想要安全享受针灸治疗的益处,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是首要原则。正规机构的医师均持有专业资质证书,接受过系统的针灸理论与实践培训;其诊疗环境和消毒流程也符合卫生标准,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就诊时,患者应如实告知医师自身的健康状况、过敏史、用药史等信息,帮助医师判断是否适合针灸,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做好自我护理。针刺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若出现轻微的酸麻胀痛或皮下淤青,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数天内可自行消退。若针刺后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发热不退,或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针灸并非“零副作用”的神药,但在正确认识其安全性与禁忌的前提下,它依然是值得信赖的传统疗法。无论是患者还是大众,都应摒弃“针灸绝对安全”的误区,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古老医术,让针灸在保障健康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价值。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