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围剿战”:护理视角下的隔离与干预

ICU多重耐药菌“围剿战”:护理视角下的隔离与干预
作者:任杰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2071

在ICU(重症监护病房)这个“生命防线”里,医护人员不仅要对抗患者的原发病,还要应对一个隐蔽的“敌人”——多重耐药菌。这些对多种抗生素“刀枪不入”的细菌,一旦在ICU传播,可能引发致命的交叉感染。而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是这场“围剿战”的核心力量,通过科学的隔离与干预,筑起阻断传播的“铜墙铁壁”。

一、多重耐药菌:ICU里的“顽固敌人”

多重耐药菌并非天生“耐药”,而是细菌在抗生素长期“压力”下发生的基因变异——就像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ICU之所以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区”,原因有三:患者免疫力极弱(如术后、昏迷、使用激素者),如同“无设防的城池”;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相当于“无差别攻击”,杀死敏感菌的同时,让耐药菌趁机繁殖;患者常需气管插管、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给细菌提供了“入侵通道”。

二、护理“隔离术”:切断传播的三道防线

隔离是阻止多重耐药菌扩散的核心。ICU护士的隔离操作并非简单“隔开患者”,而是一套精准的“分层防御体系”:

(一)物理隔离:给耐药菌“划禁区”

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会立即转入单人隔离病房(或用隔离帘划分独立区域),病房门口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提醒所有进入者做好防护。患者的病历、听诊器、血压计等用品“专人专用”,用完后立即消毒;医疗器械(如输液泵、呼吸机面板)每8小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患者接触过的桌面、床栏等,更是“一触即消”——这些细节能减少90%以上的物体表面细菌残留。

(二)接触隔离:给医护人员“穿铠甲”

进入隔离病房前,护士必须“全副武装”:戴一次性手套(接触患者前后必换)、穿隔离衣(袖口扎紧,避免接触污染),若需近距离操作(如吸痰),还要戴护目镜防止飞沫溅入。操作结束后,脱防护用品有严格顺序:先摘手套,用速干手消毒剂按“七步洗手法”搓手20秒 ,随后脱隔离衣(从内侧卷起,避免外侧污染衣物),再次以速干手消毒剂规范搓手——手卫生是减少接触传播的“第一道关卡”,研究显示,规范手卫生可使多重耐药菌传播率下降50% 。

(三)患者护理:给免疫力“搭屏障”

隔离不是“放弃照护”,而是更精细地保护患者。护士会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叩背,避免长期卧床引发压疮(压疮破损处易成细菌“繁殖地”);每天评估插管必要性(如气管插管、尿管),能尽早拔除就尽早拔——侵入性管道少一根,细菌入侵的“通道”就少一条。给患者擦身时,使用消毒剂如氯己定每日擦浴,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多重耐药菌传播风险

三、护理“干预招”:从源头减少耐药菌

隔离是“守”,干预是“攻”。ICU护士通过主动干预,减少耐药菌在患者体内的繁殖和传播:

(一)精准执行“抗生素管理”

护士会严格记录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剂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体温、白细胞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比如发现“用了3天抗生素仍发热”,会提醒医生复查细菌培养,避免盲目换药——抗生素用得越乱,耐药菌越容易“趁虚而入”。同时,护士会监督患者按时足量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菌“死灰复燃”。

(二)强化“黏膜与皮肤防护”

口腔和气道是耐药菌的“主要聚居地”。护士每天用氯己定漱口液帮患者做口腔护理(昏迷患者用棉签擦拭),减少口腔内细菌;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冷凝水及时倾倒(避免反流进入肺部)。对于留置导管,护士会每天检查穿刺点(如静脉置管处有无红肿渗液),严格无菌操作更换敷料,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上报——及时拔管比“硬扛”更重要。

四、别让“恐惧”代替“科学”

很多人听到“多重耐药菌”就害怕,甚至不敢接触患者。其实,只要严格执行隔离和消毒措施,耐药菌并不可怕。ICU护士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操作,不是“过度防护”,而是用专业守护患者和环境安全。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