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 中医治疗与调养方法

慢性胃炎的 中医治疗与调养方法
作者:王永霞   单位:井研县中医医院
402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针对这一慢性消化道疾病,中医具有独到的治疗理念和调养方法,不仅关注疾病症状的缓解,同时也强调从整体出发调理体质,逐步恢复脾胃功能。下文将围绕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调养方法进行科学讲解与分析。

中医眼中的慢性胃炎

中医理论中,将慢性胃炎归入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患者会出现胃脘部疼痛、饱胀感、反酸、嗳气等症状,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过度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或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就会损伤脾胃功能;此外,如果日常生活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情志失调就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从而导致肝气犯胃;另外,湿邪、寒邪等外邪侵犯脾胃,就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运化功能;在老年人、先天不足或者久病体虚的人群中,也会由于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功能减退;上述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辨证论治,对证下药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也就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症状表现、体质特点,确定对应证型以后选取对应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慢性胃炎患者当中多见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四种证型,脾胃虚弱证的患者需要从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角度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可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平时也可以通过使用芡实、大枣、小米、莲子、山药等食材进行食疗辅助改善。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则需要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为主要治法,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治疗,也可以使用玫瑰花、陈皮、佛手等食材泡茶食疗。脾胃湿热证的患者需要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为主要治法,选用三仁汤、连朴饮较为合适,也可以使用绿豆、冬瓜、苦瓜、薏米等物炖汤食疗。胃阴不足证的患者应当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作为核心治法,使用一贯煎、芍药甘草汤、益胃汤加减治疗为宜,也可以使用百合、石斛、银耳、麦冬等食材做羹食疗。

日常调养

“药食同源”是中医治疗中始终强调的理念之一,所以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与日常调养同时进行,膳食调养的基础原则是规律进食,患者需要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通过增加咀嚼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在食物的选择当中,应当多吃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小米粥、山药汤、南瓜羹等,注意严格避免辛辣、油腻以及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烹饪方式也要注意,尽量选择蒸煮、炖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烧烤、油炸等烹饪行为。

中医同样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对于脾胃功能非常重要,可以尝试通过冥想、音乐等方式舒缓日常压力,也可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帮助调和气血、放松身心。除此以外,一些简单的居家保健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例如摩腹,将手掌搓热以后,以肚脐作为中心点,顺时针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20-30下,之后再逆时针按摩20-30下,帮助促进胃肠道蠕动,可以在每次饭后进行。也可以尝试自行揉按穴位促进气血运转,例如足三里穴,具有健脾胃的功效,按摩中脘穴能够健脾和胃,调理中焦。

特色疗法

中医药内服之外,还有中医特色外治法能够辅助增效,例如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的方法刺激足三里、中脘穴、内关穴等穴位能够有效调节脾胃气机、改善胃肠功能,如果是脾胃虚寒的患者,还可以增加艾灸治疗,进一步发挥温阳散寒、补益脾胃的效果。

结语

由此可见,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与调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包含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管理、情志调节等多种方法,但需要注意,中医治疗的开展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是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还需要更加谨慎,所以一定不能居家自行辨别,武断地为自己辨证分型后随意用药,这样反而可能耽误病情。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