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预防关” 远离手足口病

把好“预防关” 远离手足口病
作者:​毛瑞奎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692

季节交替时节,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幼儿园和小学成了病毒传播的“重灾区”。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虽然多数患儿能顺利康复,但发病时的发热、疱疹等症状会让孩子痛苦不堪,还可能引发家长的焦虑。事实上,手足口病防控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就能最大限度降低孩子患病风险,让全家少担惊受怕。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病毒生命力顽强,在常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天,这也是它容易在集体场所传播的重要原因。患儿发病前12天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内都具有传染性,病毒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分泌物污染手、毛巾、玩具等物品,健康孩子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

要把好“预防关”,首先得筑牢家庭日常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家长要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掌心相对搓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搓擦,掌心相对沿指缝搓擦,弯曲各指关节搓擦,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搓擦,手腕交替搓擦。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务必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日常用品的清洁消毒也不容忽视。孩子的玩具、餐具、毛巾等要定期清洗,耐热物品可采用煮沸消毒30分钟的方式,不耐热的物品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家庭环境要保持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通过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同时要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

合理的饮食和作息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保证孩子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少吃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此外,要纠正孩子咬手指、啃玩具等不良习惯,防止病毒通过口腔进入体内。

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目前已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需要注意的是,EV71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能显著降低患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为孩子构建额外的免疫屏障。学校和幼儿园的防控措施同样重要。托幼机构要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发现发热、手口有疱疹的孩子应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带其就医。加强教室、寝室的清洁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增加消毒频次。教育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避免飞沫传播。一旦班级出现病例,应及时对患病儿童所在班级进行消毒,并根据情况采取停课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家长还需掌握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方法,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手足口病典型症状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孩子口腔疼痛、拒食。部分孩子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呕吐等症状。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带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遵医嘱居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虽然手足口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切勿延误病情。

手足口病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其中家长的作用尤为关键。只要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就能有效降低孩子患病风险。记住,做好日常防护、及时接种疫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正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坚固防线。让我们携手把好“预防关”,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全家共享安心时光。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