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反复发作总跳着疼,针灸扎哪些穴位能止痛?

偏头痛反复发作总跳着疼,针灸扎哪些穴位能止痛?
作者:王萧颖   单位:乐山市中医医院
484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发作时头部一侧或双侧会出现搏动性疼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对缓解偏头痛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为您揭秘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黄金穴位”及科学操作方法。

一、偏头痛的“核心痛点”:气血瘀滞与经络不通

中医认为,偏头痛多因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肝肾阴虚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引发“不通则痛”。现代医学则认为,偏头痛与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有关。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调节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脑血流,从而缓解疼痛。

二、针灸止痛的“黄金穴位”:精准定位,快速缓解

1. 风池穴:疏风通络的“头痛克星”

·位置:后颈部,枕骨下方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具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的作用。针灸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因风寒侵袭或肌肉紧张引发的偏头痛。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生用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

2. 太阳穴:局部止痛的“关键开关”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太阳穴是治疗头痛的经典穴位,针灸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血管,缓解搏动性疼痛,减轻眼部疲劳。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毫针斜刺0.3—0.5寸,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15—20分钟。

3. 率谷穴:平肝息风的“偏头痛专穴”

·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功效:率谷穴属足少阳胆经,具有平肝息风、止痛明目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如头痛时面红耳赤、急躁易怒)。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生用毫针平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泻手法,留针20分钟。

4. 合谷穴:镇静止痛的“全身要穴”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功效: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可治疗头面部、消化系统病证,对偏头痛有显著效果。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生用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行强刺激手法,留针15—20分钟。

5. 太冲穴:疏肝理气的“情绪调节器”

·位置: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功效: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具有疏肝理气、平肝息风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偏头痛(如头痛时胸闷、情绪低落)。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毫针直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三、针灸方案的“个性化调整”:辨证论治,精准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偏头痛的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调整穴位:

·气血不足型:加灸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足三里穴(膝盖髌骨下缘三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以益气养血。

·肝阳上亢型:加刺侠溪穴(足背外侧,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或于太阳穴放血,以泻肝胆火。

·瘀血型:加刺血海穴(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以活血化瘀。

四、针灸治疗的“科学依据”:现代研究支持

多项研究表明,针灸可显著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和疼痛强度:

·机制研究:针灸可调节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

·临床数据:一项纳入1000例偏头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针灸治疗组6个月内发作频率降低53%,而对照组仅降低16%。

五、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安全第一,规范操作

1.专业操作:针灸需由执业中医师操作,避免自行施针导致气胸、神经损伤等风险。

2.禁忌人群: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皮肤感染者慎用针灸。

3.疗程建议:急性期可每日针灸1次,缓解期每周2—3次,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

偏头痛虽难根治,但通过针灸精准刺激风池穴、太阳穴、率谷穴等“黄金穴位”,结合个体化辨证论治,可显著缓解疼痛、减少发作频率。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