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简称OSAHS),俗称“打呼噜”,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患病率为2%~4%。该病可引起间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将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进行详细的科普介绍,包括其病因、症状、危害、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
病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肥大、软腭肥厚、悬雍垂过长过粗、咽腔狭窄等;肥胖: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超重和肥胖人群中OSAHS患病率可达31%,远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性别:男性的OSAHS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酒精、镇静剂及安眠药:这些药物可降低上气道肌肉张力,加重呼吸暂停。其他相关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淀粉样变性、声带麻痹等。
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夜间睡眠过程中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有窒息感或憋醒,睡眠紊乱、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口干,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症状的出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表现为一项或多项,也可没有症状。
危害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害极大,可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神经系统损害:如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记忆力下降、痴呆等;精神异常:如躁狂性精神病或抑郁症;多器官系统损害:包括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呼吸衰竭、胃食管反流、肥胖加重,儿童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包括习惯性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早晨头痛等),加上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且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以阻塞为主,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鼻息肉、鼻甲肥大等,以免加重病情。2.生活方式调整:减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轻体重可有效改善呼吸暂停情况。改变睡眠体位:采取侧卧位睡眠,减少舌根后坠导致的气道梗阻。戒烟戒酒、避免睡前饮酒及使用镇静催眠药物。3.口腔矫治器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通过佩戴口腔矫治器使下颌前移或舌体前移,扩大上气道。4.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是中、重度患者的常用有效治疗方法,利用呼吸机在睡眠时向气道输送一定压力的空气,撑开气道,防止塌陷和阻塞。5.手术治疗:对于存在明确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如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预防主要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定期体检,留意自身症状变化,如白天嗜睡程度等,及时就医。
总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睡眠障碍。因此,一旦出现睡眠时打鼾、憋气、伴有日间嗜睡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