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瘤变≠癌症,但可能是癌症的“前奏曲”
在解释ESD/APC之前,需要先理清一个关键概念:什么是瘤变?简单来说,瘤变是黏膜细胞异常增生的统称,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瘤变相当于细胞“调皮捣蛋”,虽然长得不太正常,但还基本守规矩;高级别瘤变则像是一群“叛逆少年”,形态和功能都明显偏离正轨,距离真正的癌症(浸润性癌)仅一步之遥。临床数据显示,约80%~90%的早期消化道癌(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都起源于黏膜层的瘤变。若能在这一阶段及时干预,不仅能避免癌症恶化,还能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
ESD/APC:消化内镜下的“显微手术刀”
ESD/APC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氩离子凝固术(APC)”的联合应用,两者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瘤变病灶的“精准打击”。
ESD:像“剥橘子皮”一样完整切除病灶
ESD核心是通过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将黏膜层病变连同下方少量黏膜下层组织一并完整剥离,相当于从器官表面“揭下一块带有病灶的薄皮”,而不伤及深层正常结构。
具体操作时,医生首先通过染色内镜、放大内镜或超声内镜等设备,精准判断病灶的范围和浸润深度(就像用“高清地图”锁定目标);随后在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或特殊溶液,使病变部位像“小山丘”一样隆起(抬举征阳性),与深层组织分离;接着用特殊的电刀沿病灶边缘切开黏膜,逐步剥离至黏膜下层,最终将整个病变完整切除。
APC:病灶周边的“清扫卫士”
尽管ESD能完整切除主要病灶,但黏膜表面可能残留微小的异常细胞(比如病变边缘的“漏网之鱼”或烧灼后的残余组织),这些“漏网分子”若不及时处理,可能成为复发的隐患。此时,APC(ArgonPlasmaCoagulation,氩离子凝固术)便派上用场。
APC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凝技术,通过高频电流将氩气电离成等离子束,定向作用于黏膜表面。它的特点是“精准加热”且“深度可控”——能量仅作用于表层(通常不超过3毫米),既能高效凝固并清除残留的异常细胞,又不会损伤深层正常组织。在ESD术后,医生会用APC对创面及周边区域进行“清扫”,就像用“激光扫帚”仔细清理手术区域的每一处角落,确保没有遗漏的病变细胞。
ESD/APC如何实现“斩草除根”
要判断一项技术能否“斩草除根”,关键看三点:能不能切干净?会不会伤正常组织?复发风险有多高?
切净率:从“抽样检查”到“全景切除”
传统活检只能获取米粒大小的局部组织,相当于从一片森林中随机摘几片叶子化验;而ESD则是将整片“有问题的树林”(病灶及周围黏膜)完整切除,术后通过病理检查能全面评估切缘是否干净(是否有肿瘤细胞残留)、浸润深度是否局限于黏膜层。
器官保护:从“大动干戈”到“微创精准”
由于ESD仅作用于黏膜层及少量黏膜下层(厚度通常不超过2毫米),不涉及器官的肌肉层或浆膜层,因此术后不会影响器官的正常结构与功能。比如胃部ESD后,患者仍能正常进食和消化;肠道ESD后,排便功能几乎不受影响。相比之下,外科手术可能需要切除大段肠管或胃部,术后可能面临吻合口狭窄、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复发风险:从“隐患重重”到“可控可防”
APC的“清扫”作用显著降低了残留风险,而ESD术后的规律随访(如每1~2年复查胃镜/肠镜)能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灶。
哪些人适合ESD/APC?医生如何判断?
病变位置:主要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等消化道黏膜层的病变(若病变已侵犯至黏膜下层深层或更深,可能需要外科手术)。
病变大小:一般直径小于5厘米的病灶更适合ESD(过大可能增加操作难度和并发症风险)。
浸润深度:高级别瘤变或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是ESD的主要适应证;低级别瘤变若范围广泛或有恶变倾向,也可能建议积极干预。
患者身体状况:心肺功能良好、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更适合微创治疗。
最终决策需结合染色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结果,由消化科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