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亨特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与多学科管理策略

老年亨特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与多学科管理策略
作者:​李建英   单位:西安大兴医院
44

亨特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症,分为遗传性亨特综合征和拉姆齐亨特综合征两种类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面对亨特综合征时,心血管系统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需要多学科协同管理。以下将详细介绍老年亨特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及相关管理策略。

老年遗传性亨特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与管理

心血管风险。老年遗传性亨特综合征患者面临多重心血管风险。因体内缺乏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糖胺聚糖(GAGs)大量贮积,沉积在心脏瓣膜上,会使瓣膜增厚、变硬,影响正常开闭,引发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增加心脏负担,影响泵血功能。同时,GAGs贮积还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纤维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引发心肌病,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致心力衰竭。此外,体内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系统改变,易使老年患者发生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加重心脏负担,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管理策略。针对老年遗传性亨特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管理,可从三方面着手。药物治疗上,依患者情况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对因心脏瓣膜病变和心肌病引发的心力衰竭,用利尿剂消水肿、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压、心率及肝肾功能。定期心脏检查必不可少,患者应定期做心脏超声、心电图,以便早发现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生活方式调整也关键,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适量有氧运动,还要戒烟限酒,避免劳累与精神紧张,保持良好心态,以此维护心血管健康。

老年拉姆齐亨特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与管理

心血管风险。老年拉姆齐亨特综合征患者面临双重心血管风险。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发病时剧烈耳痛、耳部疱疹、同侧面瘫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与心理压力,这种应激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极有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而在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皮质类固醇长期使用则会造成水钠潴留、血脂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不容小觑。

管理策略。针对老年拉姆齐亨特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管理,需采取多维度策略。心血管监测方面,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借助便携式心电监测设备实时观察心电图,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对使用影响心血管系统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评估其影响。心理支持上,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外观改变易使患者焦虑、抑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积极沟通,倾听诉求并给予鼓励,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缓解压力,减轻应激对心血管的影响。药物调整上,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若抗病毒药物引发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可换药,使用皮质类固醇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并采取补充钾剂等预防措施,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多学科管理的重要性与实施

重要性。老年亨特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问题往往与其他系统的问题相互影响,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单一学科的治疗难以全面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多学科管理能够整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施。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士等。定期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各学科要密切协作,及时沟通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例如,心血管内科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要考虑神经科医生对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建议,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亨特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多学科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