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动态监测,你了解吗

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动态监测,你了解吗
作者:赵莉 邵智利   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 输血科
109

2月龄的甜甜(化名)持续高烧伴皮疹,抗生素效果差,心脏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扩张-这是川崎病并发血栓的前兆!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高达774×10⁹/L,医生为评估患儿凝血功能及出现冠状动脉血栓的风险,进行了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动态监测,报告显示:ACT131s(正常)、CR100.2↑(显著升高)、PF6.1↑(突破风险值)。这些检测指标都提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

具有动态监测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凝血检测(如凝血四项)只能反映血液在特定条件下凝固的某个时间点或最终结果,PLT计数无法反映血小板功能。而Century 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黏弹性检测”技术,全程动态记录血液从液态流动,到纤维蛋白形成、血小板激活聚集,最终形成稳固血凝块的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关键指标。能更快速、敏感地揭示凝血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和潜在风险(出血或血栓)。

关键指标及意义

ACT(激活凝血时间):指凝血启动后,血液样本维持液态的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抗凝全血:100-240s,自然全血:100-155s。ACT延长,血液低凝,提示凝血因子功能缺失或存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某些中药),出血风险增加。指导是否需要输注血浆或使用拮抗剂(如鱼精蛋白中和肝素)。ACT缩短,血液高凝,提示凝血因子功能强,血栓风险增加。需警惕术后、创伤后或某些疾病状态下的高凝倾向。

CR(凝血速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凝胶的速度。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功能和浓度。抗凝全血:10-35凝血信号/分钟,自然全血:10-36凝血信号/分钟。CR值增大,血液高凝,提示纤维蛋白原功能增强,血栓风险增加。可能见于炎症、创伤早期等。CR值缩小,血液低凝,提示纤维蛋白原功能减低,出血风险增加。指导是否需要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品。

PF(血小板综合功能指数):反映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促凝、收缩等综合功能。抗凝全血:1-5(1和5为临界值、1.5和4.5为风险值)。PF值增大,血液高凝,提示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栓风险增加。常见于术后、应激状态或某些遗传性疾病。PF值减小,血液低凝,提示血小板功能减低,出血风险增加。可能由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甚至难以监测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尿毒症、骨髓抑制等引起。这是指导血小板输注和评估抗血小板药物效果的关键指标!

守护生命的关键场景

手术安全“守门员”:术前判断手术时机,保障手术安全。术中分析出血原因,指导血制品的使用,减少术中出血;评估鱼精蛋白中和效果,防止肝素残余。术后减少术后出血;发现术后高凝状态,防止术后血栓发生。

急危重症“生命雷达”:大出血患者、创伤患者、肝病、肾衰竭患者、脓毒血症、大面积烧伤、高龄产妇、羊水栓塞、DIC患者;溶栓效果评估。

精准用药“导航仪”:评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GPIIb/IIIa受体抑制剂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指导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判断抗凝药物效果(尤其针对肝素、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阿加曲班、达比加群、抗凝中药等)指导抗凝药物使用。

生命支持技术的“护航者”: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这些救命技术需要全身抗凝以防止管路凝血,但又不能过度抗凝导致患者出血。动态监测确保抗凝药物(主要是肝素类)剂量恰到好处。

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动态监测能快速、准确地分析出甜甜血液已变成“高凝炸药”,冠脉血栓一触即发!医生立即启动强化治疗: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华法林及低分子肝素抗凝。2周后复查:CR降至26.4,PF回落至4.3,危机解除。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解决出血和血栓难题的“利器”。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