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别慌!儿科医生教你科学应对“升温警报”

宝宝发烧别慌!儿科医生教你科学应对“升温警报”
作者:田玉敏   单位:中江县仓山中心卫生院 手麻科
5078

当宝宝额头滚烫,小脸通红,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发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症状,也是身体抵御疾病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面对宝宝的“升温警报”,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既能缓解家长的焦虑,也能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儿科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家长们总结了一套实用的应对策略。

认识宝宝发烧:身体的“防御战”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儿童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3℃之间(腋温)。当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入侵身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通过升高体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这就是发烧的原理。

宝宝发烧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宝宝会感觉发冷,出现寒战、手脚冰凉的症状,此时宝宝可能会蜷缩身体、哭闹不安;高热持续期,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宝宝面色潮红、呼吸加快、口唇干燥,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体温下降期,宝宝开始出汗,皮肤温度逐渐降低,身体慢慢恢复正常。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有助于家长更准确地判断宝宝的身体状况。

科学观察:捕捉发烧背后的信息

当发现宝宝发烧,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获取准确体温。目前常用的测量方式有腋温、耳温、肛温等。腋温测量时,需将体温计金属头完全置于腋窝深处,夹紧手臂,测量5~10分钟;耳温测量要轻轻拉直宝宝外耳道,将耳温枪探头对准鼓膜测量;肛温测量需将体温计前端轻柔插入肛门2~3厘米,测量时间约1~2分钟。不同测量方式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家长要注意区分。

除了关注体温数值,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伴随症状同样重要。如果宝宝虽然发烧,但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玩耍、进食,一般无需过于紧张;若宝宝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或出现抽搐、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例如,发烧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可能是脑膜炎的表现;发烧同时出现皮疹,要警惕手足口病、幼儿急疹等传染性疾病。

家庭护理:帮助宝宝舒适退热

在宝宝发烧时,家庭护理是缓解不适的关键。当体温低于38.5℃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以给宝宝洗温水澡,水温比体温略低1~2℃,洗澡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帮助散热。但要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因为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宝宝酒精中毒。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感到明显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常用的儿童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安全性较高,能有效降低体温、缓解疼痛。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宝宝的年龄、体重计算剂量,切勿超量或频繁用药。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给宝宝喂药时,可将药物溶解在少量温水中,用喂药器或小勺子缓慢喂服,避免呛咳。

此外,保证宝宝充足的休息和水分摄入也至关重要。让宝宝多睡觉,减少活动量,有助于身体恢复。鼓励宝宝多喝温开水、稀释的果汁等,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促进新陈代谢,加快毒素排出。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及时就医:把握送医的关键时机

虽然大部分宝宝发烧是身体对抗感染的正常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及时带宝宝就医。当宝宝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3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一旦发烧,无论体温高低,都建议就医;体温超过39℃,且经过物理降温和退烧药处理后,体温仍持续不退;发烧时间超过3天,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宝宝出现呼吸困难、喘息、口唇发紫、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伴有严重腹泻、脱水迹象,如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无泪、眼窝凹陷等。

就医时,家长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宝宝发烧的时间、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用药情况等信息,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同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给宝宝服药,定期复查,确保宝宝早日康复。

宝宝发烧是成长路上的常见“小插曲”,只要家长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冷静观察、精心护理、适时就医,就能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5-07-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