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抑郁 这份用药指南请收藏

关于焦虑、抑郁 这份用药指南请收藏
作者:​高东红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
431

近年来,因社会压力、健康认知不足等原因,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我国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抑郁症患者已达9500万,焦虑症患者也超过5300万。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但约90%的患者早期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常被误解为“矫情”或“身体虚弱”。随着焦虑抑郁发病率的增加,我们该如何识别焦虑和抑郁,又该了解和药物相关的哪些知识呢?

焦虑与抑郁的识别

焦虑是一种以过度担心、紧张、恐惧为主要表现的情绪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患者往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感到过度担忧,难以控制自己的思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抑郁则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常感到情绪消沉、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精力下降、自责自罪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和抑郁常常相伴而生,很多抑郁症患者会伴有焦虑症状,而长期的焦虑也可能发展为抑郁。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及精力下降为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焦虑障碍以“害怕、恐惧、担忧、着急”为核心表现。因此,准确区分两者的核心症状,对于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焦虑的常用药物

1.苯二氮䓬类药物

这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具有起效快、疗效明确的特点。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常见的药物有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不过,苯二氮䓬类药物存在一定的成瘾性和依赖性,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如焦虑加重、失眠、震颤等。因此,这类药物一般用于短期缓解急性焦虑症状,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2.5羟色胺1A受体部分激动剂

以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为代表,这类药物通过激动脑内5羟色胺1A受体,调节5羟色胺能神经的功能,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它们没有成瘾性和依赖性,安全性相对较高,适合长期使用。但起效相对较慢,通常需要12周才能显现疗效。

抗抑郁的常用药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药之一,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常见的药物又被人们称为“五朵金花”,分别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

SSRIs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一般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这类药物同时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SNRIs的疗效较好,对于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尤为适用。但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

3.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

米氮平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它通过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释放,同时对5羟色胺1受体有激动作用,对5羟色胺2、3受体有拮抗作用,从而发挥抗抑郁和抗焦虑的双重作用。

米氮平的镇静作用较强,适合伴有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体重增加等。

常见的三个服药误区

1.“药物会把我变成另外一个人”。

并不会如此。药物并不能改变你的想法,也不会控制你的思想。药物只会让你的神经系统基础功能更「稳定」,让你变得更有活力,减少情绪波动。

2.药物副作用太大了,所以一旦好转要马上停药。

不可以。当你获得好转,意味着药物治疗的收益大于副作用。如果过度担忧副作用,可能会导致治疗不彻底,前功尽弃。抗焦虑或抑郁药物都会出现药物副作用,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服药早期会有过度激活、坐立不安、睡眠障碍。少部分人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头痛、体重增加等。精神科医生通常也会将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作为药物起效的标志之一,临床上不少患者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如果躯体真的无法耐受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相关的“解药”或者更换不同机制的药物治疗。

3.我只需要吃药就能完全好了。药物并不能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但可以让你更有精神地生活:工作、聊天、运动、听音乐、接触大自然——有力气投入生活,就是变好的开始。

焦虑和抑郁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准确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结合综合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2025-08-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