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床到苏醒:护理在重症康复中,如何为促醒 “搭桥梁”?

从病床到苏醒:护理在重症康复中,如何为促醒 “搭桥梁”?
作者:陈小庆   单位:绵阳市中医医院
1924

当亲人因重症陷入昏迷,家属最迫切的心愿莫过于看到他们睁开眼睛、重新回应世界。在这场从病床到苏醒的艰难旅程中,护士们看似平凡的护理工作,实则像一座座精心搭建的 “桥梁”,一步步引导患者跨越意识的鸿沟。

精准监测:给促醒装上 “导航仪” 昏迷患者的身体就像一个 “黑箱”,而护士的监测工作就是打开这个黑箱的钥匙。她们不仅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血氧这些基础指标,更会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细致评估患者的反应 —— 哪怕是眼皮的微微颤动、手指的轻微蜷缩,都会被详细记录。

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是更深层的 “透视镜”。护士通过持续观察这些数据,能及时发现脑水肿、脑缺血等隐形威胁。比如当脑电图出现异常波时,可能提示大脑供氧不足,护士会立刻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动态监测就像为促醒之路安装了导航,确保每一步干预都精准有效。

多感官刺激:给沉睡的大脑 “按门铃” 昏迷患者的大脑并非完全 “沉睡”,只是需要恰当的信号唤醒。护士们会量身定制 “唤醒套餐”,用熟悉的感觉信号激活神经连接。

听觉刺激:与患者近距离交流,30min/天;用耳机播放轻柔音乐或者患者亲属声音(或家庭日常生活)15min/天,2次/天。

视觉刺激:用手电筒用照射(五彩)的方式刺激瞳孔,30s/次,2次/天。

触觉刺激:借助生理盐水或者中药擦拭的方式对患者面部进行刺激,5-10min/次,2次/天,擦拭过程避免患者伤口位置及皮肤破损部位。

嗅觉刺激:采用中药香囊,放置于患者头部10CM左右位置,30min/天,每天更换。

运动刺激:指导家属每日为患者翻身、拍背等活动,同事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锻炼。

舒适护理:为大脑打造 “修复舱” 疼痛、不适会让大脑陷入 “应激状态”,根本无法专心修复。护士的舒适护理就像在为大脑建造一个安静的修复舱。

她们每 2 小时帮患者翻身,用柔软的气垫床预防压疮;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判断是否疼痛,及时请医生调整镇痛药;把病房温度控制在 24℃左右,光线调至柔和的程度,连说话都刻意放轻音量。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却能减少大脑的 “干扰信号”,让神经细胞专注于重建连接。

呼吸道护理同样关键。护士会定时帮患者拍背、吸痰,确保氧气顺畅进入肺部,再通过血液输送到大脑。就像给植物浇水一样,持续不断的氧气供应是神经细胞再生的基础。

心理支持:系紧亲情的 “连接线” 家属的焦虑会像无形的压力影响患者,而护士是化解这种压力的 “缓冲带”。她们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今天他的手指动了一下,这就像春天的嫩芽,说明里面在生长呢。”

更重要的是搭建亲情桥梁。护士会教家属如何参与护理:“握着他的手说说你们的往事,他可能听得到。” 当家属通过视频看到患者对声音有反应时,眼中重燃的希望,其实也是一种能传递给患者的能量。

并发症预防:扫清苏醒路上的 “绊脚石” 肺部感染、血栓这些并发症,就像苏醒路上的绊脚石,会耗尽患者的体力。护士们有一套 “清障术”:通过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用气压治疗预防血栓,根据代谢需求精准调配营养液。

就像给远航的船定期检修,护士会严格记录出入量,监测电解质变化,确保身体这个 “发动机” 正常运转。只有基础机能稳定了,大脑才有足够的 “能量” 完成苏醒的跨越。

从昏迷到苏醒,往往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等待。护士们用一次次监测、一遍遍刺激、一个个细节,搭建起通往清醒的桥梁。这座桥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 —— 因为她们知道,桥的另一端,是患者重新睁开的眼睛,和一个家庭失而复得的团圆。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