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多由肾脏结石脱落进入输尿管形成,会堵塞尿路影响尿液排出,发作时疼痛剧烈,还可能损伤肾功能。了解它的表现、治疗及预防知识,能帮助大家及时应对、减少危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科普。
输尿管结石的常见表现
输尿管结石的症状与结石位置、大小及是否堵塞尿路密切相关,最典型的有四类表现。一是疼痛,以肾绞痛为核心,突然发作,疼痛始于腰部或上腹部,沿输尿管走行向下腹、腹股沟甚至会阴部放射,患者常辗转反侧、大汗淋漓,部分人还会因疼痛刺激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二是血尿,约80%患者会出现,多数是镜下血尿(需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少数为肉眼可见的淡红色或洗肉水样尿,这是结石摩擦输尿管黏膜致黏膜破损出血所致。三是尿路刺激症状,当结石靠近输尿管下段时,会刺激膀胱和尿道,引发尿频(排尿次数增多)、尿急(突然想排尿且难以忍耐)、尿痛(排尿时尿道或下腹疼痛),易被误认为是尿路感染。四是全身症状,若结石堵塞时间长引发尿路感染或肾积水,会出现发热、寒战,严重时还可能损伤肾功能。
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诊断输尿管结石需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保精准判断。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手段,无创伤、操作简便,能发现较大结石及是否有肾积水,但对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检出率较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金标准”,可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以及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实验室检查中,尿常规能发现红细胞(提示血尿),若有感染还会出现白细胞增多;肾功能检查则用于评估肾脏受损情况,尤其适合结石堵塞时间较长的患者。
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式
治疗需根据结石具体情况“对症选择”,主要分四类。第一类是保守治疗,适合直径小于6毫米、无明显肾积水的结石。患者每日需饮水2000-3000毫升,通过增加尿量冲刷尿路,促进结石排出;可适当进行跳跃、慢跑等运动,利用重力作用辅助结石移动。疼痛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山莨菪碱、布洛芬等解痉止痛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还需服用排石药物辅助治疗。在此期间,需留意排尿时是否有结石排出,若出现疼痛加剧、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第二类是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6-10毫米、位置较低的结石,或保守治疗2-4周无效的情况,通过体外仪器产生冲击波,精准击碎结石,使碎石随尿液排出,无需开刀、创伤小,但结石周围有炎症或凝血功能异常者不适用。第三类是内镜治疗,针对直径大于10毫米、质地较硬的结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情况,输尿管镜碎石术通过尿道、膀胱插入输尿管镜,用激光击碎并取出结石,适合中下段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则适合上段结石或合并肾内结石者,需在腰部穿刺建立微小通道,插入肾镜处理结石。第四类是手术治疗,仅少数情况使用,如结石嵌顿致输尿管严重狭窄、内镜治疗困难时,需用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切开输尿管取石,因创伤较大,目前已较少用。
输尿管结石的预防建议
预防输尿管结石的重点在于减少结石形成和及早发现。饮食上,控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苋菜、巧克力)、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摄入,每日盐摄入不超5克,少喝含糖饮料,多吃膳食纤维,适当吃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食物,以帮助结合肠道内的草酸。多喝水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建议分多次饮用,比如晨起空腹喝300-500毫升,运动后及时补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使尿液保持清澈或淡黄色,从而避免尿液浓缩形成结石。有结石病史者需每半年至1年做一次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处理;若有高尿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病,要积极治疗,降低结石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