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发烧别慌 家庭降温护理四步法

肿瘤患者发烧别慌 家庭降温护理四步法
作者:杨帆    单位:慈利县人民医院
3183

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影响,免疫力普遍较低,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发热可能由感染、肿瘤热、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发,若处理不当可能加重病情。

第一步:快速评估发热原因,明确处理方向

1.区分发热类型

感染性发热:最常见于呼吸道、泌尿道或血液系统感染,常伴寒战、咳嗽、尿频等症状。若患者近期接受化疗导致白细胞降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肿瘤性发热(癌热):由肿瘤坏死组织吸收或内生致热源引起,多为持续性低热,体温波动较小,抗生素治疗无效。

药物性发热: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靶向药(如吉非替尼)或免疫治疗药物可能引发发热,通常停药后24小时内缓解。

2.观察伴随症状

记录发热时间、热型(如弛张热、稽留热)及伴随症状(如皮疹、关节痛、意识模糊),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例如,持续高热伴寒战可能提示败血症,需立即就医。

第二步:分级物理降温,避免盲目用药

1.低热(体温<38.5℃)

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拭大血管流经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擦拭时需关闭门窗,避免患者受凉。

冰袋冷敷:将冰块包裹于干毛巾中,置于双侧腋窝或腹股沟,每次冷敷15-20分钟,防止冻伤皮肤。

退热贴:选用医用退热贴贴于额头,通过凝胶成分吸收热量,适合儿童或皮肤敏感者。

2.中高热(体温≥38.5℃)

药物降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注意:

对乙酰氨基酚胃肠道反应较小,但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布洛芬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出血倾向患者慎用;

退热药需间隔4-6小时服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过量导致肝损伤。

联合物理降温:药物起效前可结合冰袋冷敷或温水擦浴,增强降温效果。

3.禁忌与注意事项

避免酒精擦浴: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发中毒,尤其对肝功能受损者风险更高。

慎用阿司匹林:肿瘤患者常伴血小板减少,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禁止捂汗:过度包裹会阻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第三步:调整环境与饮食,支持身体恢复

1.环境管理

温度与湿度: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

通风与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减少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

衣物调整:根据体温变化增减衣物,高热时穿轻薄棉质衣物,低热时注意保暖。

2.饮食护理

水分补充: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包括汤、粥、果汁),预防脱水。若患者无法经口摄入,需通过静脉补液。

营养支持:

高热期:以清淡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蔬菜汁),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退热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如鸡蛋羹、面条),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豆腐);

长期发热:补充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和锌(如坚果、瘦肉),增强免疫力。

3.皮肤与口腔护理

皮肤清洁:高热患者出汗增多,需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床单,预防压疮和皮肤感染。

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3次,防止口腔黏膜干燥破裂,降低感染风险。

第四步:密切监测与及时就医,规避风险

1.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记录: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绘制体温曲线图,观察热型变化。

伴随症状观察: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变化,若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抽搐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就医指征

持续高热不退: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后体温仍≥39℃,持续超过24小时。

感染征象:发热伴寒战、咳嗽、尿频、尿痛、伤口红肿等,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

药物不良反应:使用退热药后出现皮疹、呕吐、黄疸等,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肿瘤进展信号:发热伴体重骤降、疼痛加剧、新发肿块等,可能提示病情恶化。

3.复诊建议

发热缓解后3日内复诊,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特殊情况处理:药物热与癌热——

药物热:发热通常出现在用药后7-10天,体温骤升骤降,伴皮疹、关节痛等过敏症状。立即停药并记录药物名称,告知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癌热:每日定时发热(如午后低热),抗生素治疗无效,退热药效果短暂;以抗肿瘤治疗为主(如化疗、靶向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后可缓解发热。低热患者可通过物理降温改善症状。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