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针到结束血液透析全过程体验分享

从扎针到结束血液透析全过程体验分享
作者:蒋丽   单位:营山县人民医院
318

第一次面对血液透析时,“怕疼”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顾虑。但实际体验中,很多人会发现:真正的痛感远不及想象中强烈,更多是对未知的紧张。以下用分点形式拆解全过程,帮你提前“预习”每个环节。

扎针前:3个细节帮你放松

血管检查不痛苦:护士会用手指轻触内瘘感受震颤和搏动。如果内瘘较细,可能会用超声探头扫查,探头接触皮肤时凉凉的,像小风扇吹过手臂,反而能让人稍微平静。

热敷是“缓冲剂”:护士会用40℃左右的毛巾敷在手臂上3-5分钟,让血管充盈扩张。热敷时手臂暖暖的。这时候可以主动和护士聊天,语言互动能有效分散对“即将扎针”的注意力。

提前沟通很重要:直接告诉护士“我有点怕疼,麻烦您轻一点”。护士会放慢操作节奏,消毒时会提前说“现在涂碘伏啦,有点凉哦”。提前有心理准备,痛感会减轻不少。

穿刺时:痛感比抽血还轻

进针瞬间的真实感受:这时候别盯着针头看,可以看天花板。真正进针时会有一瞬间的刺痛,持续也就1秒左右。护士进针速度非常快,而且会避开血管周围的神经,所以痛感反而比抽血时更轻。

两根针的间隔技巧:两根针分别负责引血和回血,通常间隔5-10厘米。第一针扎完后,护士会用纱布轻轻按住穿刺点周围,防止血管滑动。扎第二针时,可以试着深呼吸,往往没等反应过来,第二针就扎好了。

固定针头不难受:针头用透气的胶布固定好后,手臂保持自然弯曲就行,不用刻意绷紧。如果觉得胶布勒得有点紧,及时告诉护士,护士会调整胶布的松紧度。

透析中:2-4小时的“可控时间”

前10分钟:手臂会有轻微的发胀感,就像刚练完握力器后那种轻微的紧绷感,这是血液开始循环的正常反应,几分钟后就会缓解。

中途:可能会有轻微的饥饿感,尤其是透析时间较长的时候,提前准备好小块苏打饼干可以吃一点,但别吃太多。

全程无持续疼痛。如果穿刺点突然有刺痛,大概率是针头位置轻微移动了,告诉护士后,她们调整一下胶布位置,刺痛感就会立刻消失。

安全问题不用愁。透析液里加入了抗凝剂,能防止血液凝固。机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血流速度、压力等数据,护士每30分钟会过来巡查一次,测血压、调整流速,有任何异常都会立刻处理,全程都有安全保障。

结束时:拔针和按压有讲究

拔针几乎无痛:治疗快结束时,护士会先关闭机器。解开胶布时动作很轻,不会有拉扯感。拔针的时候,完全没有刺痛,比输液拔针还要轻松。

按压技巧要记牢:

用手掌根部轻轻压住穿刺点,手指自然放松,不用使劲攥拳,太用力反而可能让血管受压。保持按压10-15分钟,这期间别抬手看伤口,避免导致穿刺点再次出血。凝血功能不太好的患者,按压时间延长到20分钟。

拔针后注意事项——

2小时内别用力:避免提重物、拧毛巾,吃饭时用另一只手端碗,防止穿刺点再次出血;

淤青不用慌:穿刺点轻微发青是正常现象,24小时后用温毛巾热敷,水温别超过50℃,每天敷2-3次,每次10分钟左右,3-5天淤青就会消退;

内瘘护理:每天记得触摸内瘘部位,感受一下震颤是否正常,如果震颤变弱或者消失,要及时联系医生。

3条实用建议

第一次透析别空腹:提前1小时吃少量清淡的食物,比如面条、粥,这样能避免低血糖引起头晕。但别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透析中不舒服。

穿宽松衣物:选择袖口能挽到肩膀的上衣,这样穿脱的时候不用碰到穿刺部位,能减少很多顾虑,也方便护士操作。

接受“适应期”:前3次透析可能会有点不适应,比如觉得时间过得慢,但多数人在第4次之后就会发现,注意力已经从“怕疼”变成“今天透析完想吃点什么”,这就是身体和心理逐渐适应的信号。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