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妇产科手术与女性生理结构、生育需求紧密相关,术后恢复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做好术后护理,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风险、加快康复速度。了解妇产科术后护理的核心要点,无论是患者自身还是家属,都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为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认识妇产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包含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宫外孕手术等常见类型。这类手术或涉及生殖系统,或关联妊娠相关组织,术后身体创伤与生理机能调整需求特殊。比如剖宫产术会留下腹部切口,还需兼顾产后泌乳与子宫复旧;子宫肌瘤剔除术即便为微创,也需关注盆腔内伤口愈合。因此,妇产科术后护理不能等同于普通外科护理,需结合女性生理特点多方面精准开展。
守护身体“修复关键期”
1.伤口护理:严防感染是核心
腹部切口(如剖宫产切口)需定期观察有无红肿、渗血、渗液,每日用碘伏消毒切口周围5厘米范围,保持敷料干燥并及时更换污染敷料;阴道内伤口(如部分妇科微创手术创面),需按医嘱用专用冲洗液清洁,指导患者勤换棉质内裤,避免摩擦影响愈合。
2.疼痛管理:科学缓解不硬扛
轻度疼痛可通过调整体位(如剖宫产术后半卧位减轻腹部张力)、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中度疼痛按医嘱口服止痛药,服药后观察疼痛缓解情况与是否有恶心、头晕等不适;重度疼痛采用静脉输注止痛药,同时监测患者呼吸、意识确保用药安全。
3.排泄与排尿:助力身体“正常循环”
缓解腹胀可在术后6小时协助患者翻身,24小时后据恢复情况鼓励下床轻微活动,还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术后留置导尿管需固定好防扭曲受压,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尿道口,拔除后鼓励患者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引导定时排尿预防尿潴留。
疏解情绪“隐形压力”
妇产科术后患者易焦虑、抑郁,如剖宫产妈妈可能担心伤口恢复影响照顾宝宝,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可能担忧生育问题。护理人员每天至少2次与患者沟通,倾听诉求、用通俗语言解释恢复过程并告知恢复情况,增强其信心;家属也需参与,多陪伴、给情感支持,如帮剖宫产妈妈照顾新生儿,让患者多休息减负担。
“动”与“静”需平衡
术后6小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如屈伸腿部、转脚踝),每次10-15分钟防下肢静脉血栓;术后24小时,生命体征稳定、伤口无异常者,可在搀扶下下床站立(从5分钟渐增至10-15分钟);术后3-5天,可鼓励在病房缓慢行走(每日2-3次,距离根据体力调整)。活动时避免牵拉伤口,出现伤口痛加剧、头晕等需立即停止休息。
应对术后“常见小麻烦”
1.出血:及时识别早处理
术后少量阴道出血或切口渗血正常,若阴道出血量超过月经量且持续超过3天,或切口渗血多、敷料快速浸透,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会采取压迫止血、用止血药等措施,必要时进一步检查。
2.感染:提前预防早发现
术后感染常表现为体温升高、伤口红肿痛、阴道分泌物异常(变黄、有异味)。预防需做好伤口护理、无菌操作,患者也要勤洗手换衣,避免亲友过多探视导致病房人员密集;出现感染迹象需及时做血常规、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明确原因后用针对性抗生素治疗。
妇产科术后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生理、心理、饮食、活动等多个维度,每个环节都与患者的恢复进程息息相关。从伤口护理到情绪疏导,从饮食搭配到活动指导,只有做到细致、精准、持续,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患者与家属需主动学习术后护理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为术后康复搭建“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