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天注定,这不是宿命论,就是知之甚少。一般人寿命是多少?目前公认:人的理想寿命应该是120岁。人的命常指命运与寿命,寿命与命运有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体说来,人的寿命与命运有关。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注意养生,寿命比较长。1949年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为35岁,2024年为79岁。常言道“知识决定命运,技术改变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家贫困,决心努力学习,走出农村。小学三年级,就立志考阜中。在初一,立志考北大。1959年春天,由于过度用功,营养又跟不上, 严重失眠,关节痛,校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只有锻炼身体,分散精力,才能减轻疼痛。又向同乡好友求助20元,买了二十斤鸡蛋,兄弟二人渡过难关,我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前三年在北大)。早上跑步,下午做气功、打太极拳。晚上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冥想。实际上是严重神经衰弱,没吃一片安眠药,一片去痛片,三年后我恢复正常。
二、寿命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研究表明,影响人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疾病、遗传、性别、性格、生态环境与社会因素。人们死亡除意外事件与自然老死外,几乎都与疾病有关。《柳叶刀》发布了近40年来影响中国人疾病的数据。其中,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肝癌、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国人过早死亡的五大因素。研究证明,人类遗传密码可以决定人类的衰老。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现代的饮食、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基因表达。男性染色体由一条X和一条Y组成,女性由两条X组成,人体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于X染色体内,因此,女性抗病能力强。性格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素质。但后天生活环境的训练、生活经验的积累等,对性格的发展与改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工业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的寿命一般要比农村少5年左右,这可能与城市工业污染、噪声干扰等因素有关。综上,虽然遗传因素是长寿的先天条件,但后天条件对寿命更有重要影响,遗传只占15%、社会自然环境占1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方式占60%。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在自己手中,显然人的寿命也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寿命主要与疾病及生活方式有关。
三、关注养生,防治常见病
钟南山院士常说:生命珍贵,关注养生,不等来日,始于足下。养生需结合科学方法与个人习惯,从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予以关注。
1.养生保健的三个春天
第一个春天(20-59岁),20岁是人体发育青春期,是名副其实的春天。然而,也要注意养生,因人体健康状况在25岁时达到顶峰,此后就开始衰老。第二个春天(60-79岁),人们退休后,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第三个春天(80岁后),这个时期人的衰老速度减慢,病情发展较慢,健康状况也相当稳定。
2.养生方法、手段
研究表明,最好的逆龄处方是运动。但不同年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我60岁前主要是跑步,做操,活动关节。75岁后主要是步行和按摩全身主要穴位,研究表明,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节免疫功能与整体调理。按摩是用手指或手掌刺激穴位,与针刺机理相同,作用相似,方法简单。此外,揉指可改善免疫力。对不宜针刺之处,进行拍打(如腋窝、膝关节等);每天转动眼球1000多下等。
3.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心态平和,心态决定一切。平和就是不争、不恼、不怒。心态平和才能心理、生理平衡。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总结出的长寿之道:人要活百岁,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而心理平衡占了50%。新的研究表明,“目标”可以激发生命活力,战胜疾病。量子纠缠证实,心想真的会事成,命运真的是由心造。怎样保持心理平衡?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合理饮食是维持健康的基础,它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均衡营养,多样化摄入。每日200-350克水果;喝水2000毫升左右。水能解决多种健康问题,不渴,也要分多次喝。
保证睡眠能提高记忆力;少得或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症;降低心脏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风险。睡眠时,大脑体积会缩小3-6%,为脑脊液清理垃圾创造了空间。自我睡眠要领:环境安静温偏低(18-20℃);放松心情适锻炼(每天5500-7500步);深慢呼吸不焦急;意守丹田排杂念。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将由各种因素诱发的人类死亡率整体降低58%。开发和维护心肺功能,提高大脑记忆力。体力活动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锻炼方式不是最重要的,任何运动都可以发挥预防癌症的作用。步行、跑步、打球、广场舞、唱歌、晒太阳,都是比较简便易行的运动。
生活规则,虽然简单,但一生做到也不易。我除特殊情况外,生活很规律,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笔者深切感到生活方式不仅预防而且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十多年前美国学者把生活方式从“养生”提升为“临床医学”。认识到生活方式不仅是健康的基础,更是一种可以与药物、手术并驾齐驱的强大治疗工具。
4.自己的病多自己诊治(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我有高血压家族史,2000年因救治病人过度劳累患脑梗死,住院治疗一个月,一年恢复正常。2012年出现心绞痛、房颤,服药控制病情平稳。2019年,夜尿4-5次,采用按摩中极穴、曲骨穴等法,三周后,由3-5次变为2次,一直保持至今。此外,没有服药,意外的是还治好了反复眼结膜下出血、多年耳鸣及颅鸣、肠易激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膝关节疼痛、早餐后低血压等等。
四、老年人防摔倒、防痴呆
摔倒,老人的“夺命杀手”。我国65岁以上老人因伤害致死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摔倒。预防,一是锻炼平衡力;二是腿有劲才能长寿。只有双腿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
痴呆,大脑中尿素毒性建立会导致脑损伤和老年痴呆症发生,从多方面带来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老年痴呆,一是β-淀粉样蛋白在神经元细胞外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二是患者颅内存在大量tau蛋白。饮食过于清淡也是造成老年痴呆症高发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一是认知活动、认知训练。如常做这样的活动,痴呆的风险率就会下降67%。包括下棋、打牌、写字、读报,用电脑、与记忆密切相关等。二是勤动脑、爱思考。初中做的300多道平面几何习题,近一年来,每天做1-2道。1974年,无意中发现一位患者患侧腋温比对侧高0.5℃,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研究表明,正常人相差不超过0.5℃。2025年3月一天早上,左鼻腔堵塞,手压右侧用力喷出一物,仔细看是没有完全消化的红小豆。几年前我有反流性食管炎,分析是食物反流到鼻腔,吸入鼻窦所致。作为医生,对疑难病例经常思考、推敲。1975年,一个3岁女孩因脑型疟疾后遗症脑瘫,家长从安徽来洛阳找我。尽管该病与脑血管病病因不同,但病理基础都是缺血致使脑细胞受损,脑超治疗可能有效;小孩头颅薄,剂量宜小。治疗前不能坐、站、哭闹;治疗3个月能站立,6个月会走、会笑、叫妈妈(该病至今无特殊疗法)。三是训练记忆力,10多年前,编写100多句医学英语,每早背诵一遍,持续至今。
五、困难挫折当对手
人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人们正是在与其斗争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抗击非典,门诊病房一起抓。非典袭来时,一时间,内科门诊医生由4-5人锐减至1-2人。医生少影响病人就医,也有损医院声誉。于是,我自觉提前半小时上班,带领2名实习生,从2月底坚持周一至周六上午出门诊,有时周日也加班,最多时一个上午要看50多人。我科在全院床位最多,住院病人多,危重病人也多,不能放过一例疑似非典病人,5月6日,刚上班,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女儿来就诊,说她5月1日和同学去植物园玩,可能受凉了,第二天高热,曾去市某大医院查血常规、照胸片都正常,排除非典,又在我院急诊室输液治疗2天,两次照胸片都正常,昨天高热一夜,怎么也不退热,能不能快点处理?我了解到患者来自北苑家园隔离区,多日抗生素无效,不仅不能排除,相反应高度疑诊为非典。仔细检查,闻及左肺少许湿啰音,照胸片示左上肺大片阴影,查血常规白细胞低,支持非典诊断。立即派人护送至发热病房,次日确诊后转到小汤山医院。因表现突出,曾作为抗击非典专家代表去朝阳区医学会参加接受捐赠大会。
亲人离世,我爱人2023年8月20日夜间,感到胸闷、闭气,当日去医院,手术顺利,送重症监护室路上还同别人交流,但到后10多分钟,突然意识丧失,检查示心脏破裂。我已高龄,又有高血压、冠心病,必须强忍悲痛,节哀顺变。儿子从德国回来也安慰说:“科学家、老农民最后都一样,我们只是早晚的事。”完成遗愿,她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离世前不久,突然对我说,我们是不是要做点善事,我点头同意,2023年我在母校设立了兄弟奖学金。
淡化悲伤、做喜欢事。如收集整理疑难病例,转发基层医生;看电影、探亲访友、旅游等。更好生活。现住奥运村龙祥嘉园,周围是森林公园;常吃老年餐,节假日,想吃什么做什么,想买什么买什么。周六泡温泉,去雁栖湖,游圆明园,日韩旅游等等。
我今年86岁,从未做过外科手术和各种窥镜检查,未静点过抗生素,化验基本正常,未吃过通便药与去痛片。虽有冠心病放过支架,但服少量药,房颤、血压控制很好。每天步行一万多步,背诵100多句英语。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都在提高。我坚信,人们只要关注养生,坚持良好生活方式,就可以保八争九,正如胡大一教授所说:“活不到九十,那就是你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