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3脑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朋友的常见病症,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乏力、失眠等一系列不适症状,影响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做好护理能够缓解症状,预防病症加重,减轻不适症状对老年朋友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扰。因此,下面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两个场景,给大家讲一讲具体的护理方法。
老年患者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
1.血管变化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壁弹性降低。血管内沉积脂质物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管腔变窄,血流阻力增加,引发脑动脉供血不足。
2.基础病因素
老年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使血管长期承受压力,造成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塞或血管变硬、变脆,加重脑动脉供血不足。
3.颈椎病因素
颈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管腔变窄,影响脑动脉血液供应;颈椎间盘突出,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造成压迫,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脑动脉供血减少;当老年患者患有颈椎病时,若突然转头或长时间低头,可能会加重脑动脉供血不足。
4.生活习惯因素
长期吸烟、缺乏运动、大量饮酒、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使血管收缩,引发脑动脉供血不足。
住院期间的护理方法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要积极配合护士的护理,这样才能恢复得更快。
1.规律作息
(1)起床:慢慢侧过身,用胳膊撑着床面坐起来,不要突然坐起来,以免出现头晕;起床后静坐30秒,再将脚放到地上,站30秒,之后慢慢行走。
(2)睡觉:枕头高度以一拳高为宜,不要用过高的枕头,以免脖子扭曲对血管造成压迫;对有颈椎病的患者,可以用中间低、两边高的“颈椎枕”。
(3)活动:每坐1小时起来走动5分钟,避免久坐。经常活动脖子和腿,促进血液循环。
2.合理用药
遵循“三定”原则:“定时”,如降压药在早上7点吃;“定量”,遵医嘱吃药,不得多吃或少吃;“定人”,护士或家属要提醒患者吃药;在医生指导下,让患者服用养血清脑颗粒、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
3.指标监测
护士每天为老年患者测量血糖、血压,患者也要关注自身状况,当感到头晕、心慌时,立即告知护士。
4.适量运动
(1)运动项目:散步,每天15-30分钟,散步时应放缓速度,以防摔倒;打太极,动作要缓慢、轻柔,不能过度用力;手指操,经常搓手、转核桃,促进手部血液循环。
(2)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要做剧烈运动,运动时需由护士或家属陪同;不能在刚吃完饭或空腹状态下运动。
5.科学饮食
(1)“三低一高”:饮食要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少吃咸菜、肥肉、油炸食品、甜饮料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如芹菜、苹果、燕麦等。
(2)有益食物:洋葱,有益于扩张血管;大蒜,能够降血脂;深海鱼,能够软化血管。
(3)饮食习惯:吃饭要慢,七八分饱最好,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脑动脉供血。
6.心理疏导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让患者明白脑动脉供血不足是慢性病,只要好好护理,就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护士可以建议患者多听轻松的音乐,保持心情舒畅。
出院后的护理方法
1.家属照料
家属帮助整理患者的药品,将患者需要服用的药,按照早、中、晚分装好,避免患者漏服或错服;每天在患者早起后、晚睡前测量血压、血糖,将测量数值记录到本子上,下次就医时带给医生查看;保持家里地面整洁、无障碍物、无积水,给老年患者更换防滑拖鞋。
2.患者自身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不要突然站起来、不要久坐、不要吸烟喝酒,不要熬夜;坚持每天散步15-30分钟,出门戴好帽子,注意防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因着凉感冒引发身体不适,加重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遇事不要生气,多与家属沟通交谈,保持良好情绪。
总之,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年患者、家属和护士的共同协作,坚持做好住院期间护理和出院后护理,有效缓解脑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帮助老年患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