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致残率和截肢率居高不下。基层护士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主力军,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策略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以下五步法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为基层护理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方案。
每日足部“体检”——细节决定安全
全面检查无死角。每日固定时间(如睡前),借助镜子全面检查足部,涵盖足底、趾缝、脚踝等隐蔽部位。重点查看皮肤完整性,留意有无割伤、水疱等;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用手背对比双侧足温感知异常;同时留意有无脓液、异味等感染迹象。
风险人群重点筛查。对合并神经病变(感觉减退)或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的患者,需增加检查频率至每日2次,并记录变化趋势。
工具辅助提升效率。推荐使用长柄镜或手机摄像头拍摄足底图像,便于对比观察;视力障碍者可由家属协助完成检查。
科学清洁与保湿——温柔呵护屏障
精准控温防烫伤。糖尿病患者足部温度感觉不敏感,精准控温防烫伤很关键。洗脚时,可借助温度计或用手肘测试水温,防止过热。清洁足部要选中性pH值的沐浴露,以免碱性肥皂损伤皮肤屏障。洗完后,用浅色毛巾轻拍吸干水分,趾缝处用吹风机冷风档彻底吹干。
针对性保湿策略。糖尿病患者足部保湿需有针对性。对于足跟等干燥区域,可涂抹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保湿霜,增强角质层水合能力,缓解干燥;趾缝等潮湿区域要保持干燥,必要时用酒精棉签轻拭,防止真菌滋生。同时要注意,禁止在破损皮肤或溃疡面涂抹护肤品,以免感染扩散。
精细化趾甲管理——预防嵌甲与感染
修剪时机与技巧。糖尿病患者修剪趾甲,时机和技巧都有讲究。最佳修剪时机选在泡脚后,此时趾甲软化,能减少劈裂风险。操作时要平直修剪,让趾甲长度与趾尖平齐,再用指甲锉把边缘磨光滑。
特殊情况处理。糖尿病患者趾甲特殊情况处理要谨慎。若患嵌甲,不可自行修剪或用腐蚀性药物,应转诊足病专科做部分甲床切除术;有厚甲症时,用电动磨甲器逐层打磨,防止过度修剪引发甲沟炎;出现趾甲增厚、变色或碎屑等真菌感染迹象,要及时取样镜检并规范用抗真菌药。
选鞋护袜——构建足部“防护盾”
鞋子选择黄金标准。糖尿病患者选鞋有黄金标准。材质上,优先选软皮、帆布或透气网面,避开硬质塑料与合成革;结构方面,鞋头空间要宽敞,能容纳脚趾活动,鞋头圆润,鞋跟低平;功能上,最好定制减压鞋垫或模具式内垫,以分散足底压力,预防溃疡。
袜子选择与护理。糖尿病患者选袜和护理有要点。材质上,棉质或羊毛袜是优选,吸湿又透气;设计方面,要选无缝线或平接缝的,袜口松紧以能塞入1根手指为宜;更换上,需每日一换,若袜子被污染或潮湿,要马上更换。
循环促进与风险管控——从源头预防病变
运动处方个性化设计。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需个性化设计。有氧运动可每日散步,同时配合踝关节屈伸活动;抗阻训练可用弹力带做足趾抓握练习。此外,要避免长时间站立、跷二郎腿或穿高跟鞋,以防血管受压,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加重病情。
危险因素综合干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需综合干预。戒烟十分关键,尼古丁会致血管收缩,大幅增加患病风险;严格控糖不可或缺,降低HbA1c能显著减少截肢风险;同时要做好血脂管理,控制LDL-C目标值,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定期筛查与转诊。糖尿病患者需重视定期筛查与转诊。应每年进行肌电图、踝肱指数及足底压力分析等检查,以评估神经病变、筛查外周动脉疾病等。高危人群要每3~6个月复查,一旦出现溃疡或感染,需立即转诊至糖尿病足专科。
基层护士通过“五步法”系统落实足部检查、清洁保湿、趾甲管理、鞋袜选择及循环促进等措施,结合个性化健康教育与多学科协作,可构建糖尿病足预防的完整闭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