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镇痛,让康复训练不再“忍痛前行”

多模式镇痛,让康复训练不再“忍痛前行”
作者:张斌彬   单位:高坪区人民医院 骨一科
293

手术治疗为无数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但术后疼痛却成为横亘在康复之路上的“拦路虎”。传统单一的镇痛方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近年来,“多模式镇痛”作为一种全新的疼痛管理理念和方案,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打破了人们对术后疼痛“只能强忍”的固有认知,让患者在舒适中完成康复训练,加速身体恢复。

术后疼痛:不容忽视的康复阻碍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复杂生理和心理反应。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炎症反应会激活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并传递至大脑,引发疼痛感受。这种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从生理角度看,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抑制胃肠蠕动,造成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影响营养吸收;同时,疼痛还会干扰呼吸功能,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在心理层面,剧烈疼痛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传统镇痛:效果与风险并存

过去,术后镇痛主要依赖单一药物或方法。例如,阿片类药物是传统镇痛的常用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疼痛信号传递,达到镇痛效果。然而,这类药物虽镇痛作用显著,却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呼吸抑制等,长期使用还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是常见的镇痛药物,它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但NSAIDs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溃疡、出血,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风险更高。单一的镇痛方式往往难以在有效控制疼痛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和耐受性,无法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多模式镇痛:科学组合,协同增效

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和(或)镇痛方法,发挥协同或相加的镇痛作用,同时减少单一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副作用最小的一种疼痛管理策略。

在药物选择上,多模式镇痛通常会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例如,将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与NSAIDs联合,既能增强镇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同时,局部使用局麻药进行伤口浸润麻醉,可直接阻断手术区域的疼痛信号传导,进一步减轻疼痛。

在镇痛方法方面,多模式镇痛融合了多种手段。除了药物镇痛,还包括神经阻滞技术,如硬膜外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等,通过阻断神经传导,精准控制疼痛区域;患者自控镇痛(PCA)技术,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自行控制小剂量药物输注,实现个体化镇痛;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方法,从生理和心理多维度缓解疼痛。

多模式镇痛与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药物和局部麻醉等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术后急性疼痛,为患者提供即时的舒适感;而针灸疗法则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持续改善疼痛症状,促进身体恢复。

多模式镇痛的优势:让康复更轻松

多模式镇痛的核心优势在于“1+1>2”的协同效应。通过多种药物和方法的联合使用,它能够更全面地作用于疼痛产生和传导的各个环节,实现更完善的镇痛效果,使患者在术后能够更早、更顺利地开展康复训练。

由于减少了单一药物的用量,多模式镇痛显著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同时,多模式镇痛强调个体化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疼痛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真正实现“精准镇痛”。

患者参与:主动管理,舒适康复

对于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说,了解多模式镇痛知识,积极参与疼痛管理十分重要。术后应主动向医护人员反馈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等,以便医生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术后疼痛不应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多模式镇痛以科学、全面、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为患者带来了舒适康复的新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会有更多先进的镇痛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术后告别疼痛,轻松走向康复。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