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健康密码 让好心情养成强心脏

解锁健康密码 让好心情养成强心脏
作者:许勉秀   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41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脏健康”常被等同于规律运动、低脂饮食,“心理健康”则被归为情绪调节的范畴,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两者之间如同“孪生兄弟”般的紧密联系。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与心脏功能存在双向影响的“密码系统”——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为心脏筑起“保护盾”,而强健的心脏也会反向滋养心理韧性,二者共同构成人体健康的“核心动力源”,任何一方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从生理机制来看,心理情绪与心脏健康的关联早已刻在人类的基因里。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脑会持续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像“隐形的压力泵”,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长期处于高位状态。就像持续紧绷的橡皮筋,血管长期承受高压,弹性会逐渐下降;同时,应激激素还会影响脂质代谢,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就可能引发血栓,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疾病。《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2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生气哪怕只是几分钟,也会改变一个人的血管功能,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可能性。该研究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他们随机选取了280名志愿者,让其经历引发愤怒、焦虑、悲伤或中性情绪的任务,结果发现回忆愤怒经历仅8分钟,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就持续40分钟。

反之,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为心脏提供“滋养剂”。当人处于愉悦、平和的情绪中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血清素等“快乐激素”。内啡肽不仅能缓解身体疲劳与疼痛,还能放松血管平滑肌,让血管保持良好的舒张状态;血清素则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使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0~80次的正常范围,减少心脏不必要的“额外工作”。

解锁心脏与心理的双向健康密码,并不需要复杂的医疗手段,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身心同护”的习惯,不同人群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方案。

对于职场人群,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情绪急救”:比如开会前感到紧张时,花1分钟做“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平复自主神经;午休时用10分钟听舒缓的白噪音,减少大脑的信息过载。对于中老年群体,“运动处方”需更温和,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每周练习3~5次,每次30分钟,既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又能通过缓慢的动作调节呼吸,缓解孤独感与焦虑感。此外,构建“社交支持”对所有人群都至关重要:年轻人可通过兴趣社群拓展社交圈,中老年人可参与社区广场舞、书法班等活动,避免孤独感引发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长期孤独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社交活跃者高29%,其危害相当于每天吸烟15支。

值得注意的是,当身体或心理发出“预警信号”时,及时干预是关键。

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或频繁出现胸痛(尤其在情绪激动后)、心悸(安静时能明显感觉到心跳)等症状,切勿将其简单归为“压力大”或“老毛病”,请自问自己三个问题: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影响白天状态或需要用药?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3.是否有身体明显不适,多次检查没发现可以解释的原因?如果你的回答是“是”,应及时就医。

心脏是身体的“发动机”,为生命提供持续动力;心理是健康的“方向盘”,决定着身体状态的走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今天开始,不妨试着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早晨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30秒,激活大脑的“快乐神经”;晚饭后与家人散步15分钟,在交流中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心脏做一次“温和锻炼”。当你学会用乐观面对生活时,不仅能收获好心情,更能为心脏筑起坚固的“防护墙”;而当你用心呵护心脏健康时,也会发现自己的心理韧性变得更强。解锁心“晴”与心“强”的双向密码,就是解锁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健康人生。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