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隐藏在头部的“无声杀手”

慢性硬膜下血肿隐藏在头部的“无声杀手”
作者:李彦斌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院密云医院
677

在神经外科的众多疾病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犹如潜伏在人体头部的“无声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由于其发病隐匿、症状多样,常常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疾病,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被多层膜结构保护着,其中硬膜是最外层坚韧的膜。而慢性硬膜下血肿,指的是血液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缓慢积聚形成血肿,且从出血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一般超过3周。

这种疾病的形成,多与轻微头部外伤有关。很多患者回忆,可能在数周甚至数月前有过头部碰撞,如不小心撞到门框、轻微跌倒等,当时觉得并无大碍,却没想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埋下了隐患。这是因为头部受伤后,脑表面与颅骨之间的桥静脉破裂出血,由于出血量少且缓慢,在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危人群

慢性硬膜下血肿并非“雨露均沾”,某些人群更容易被它“盯上”。老年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萎缩使得脑表面与颅骨之间的空间增大,桥静脉相对更容易受到牵拉损伤;同时,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变差,凝血功能也有所下降,一旦出血,难以自行止血,从而增加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的患者也处于高危状态。这些药物会抑制血液的凝固功能,即使是轻微的头部损伤,也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此外,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痴呆、帕金森病等,行动不便且容易摔倒的患者,同样容易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

警惕这些症状信号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常常不典型,容易被混淆。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头痛,这种头痛可能逐渐加重,呈持续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胀痛,重者则难以忍受。

随着血肿的逐渐增大,会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进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淡漠、嗜睡等,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衰老表现或其他精神疾病。

当血肿压迫到大脑的运动或感觉中枢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甚至偏瘫的情况;如果影响到语言中枢,还会出现言语不清、失语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肢体抽搐、意识丧失等。

诊断与治疗

如果怀疑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头部外伤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来明确诊断。头颅 CT 能够快速发现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密度,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而头颅 MRI 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信号变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有重要价值。

一旦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血肿大小和身体状况来决定。对于症状较轻、血肿较小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等。

但对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症状明显、血肿较大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是钻孔引流术,这种手术通过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将血肿内的血液引流出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术后,患者需要继续住院观察,防止血肿复发,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虽然隐匿且危险,但只要我们提高对它的认识,重视头部外伤,关注身体出现的异常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够有效地战胜这一“无声杀手”,守护我们的大脑健康。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