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体检报告上“眼压高”三个字,让很多人瞬间紧张——听说眼压高是青光眼的信号,而青光眼会致盲,难免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患上了这种可怕的眼病。其实眼压高和青光眼不能画等号,就像“发烧不等于肺炎”一样,眼压高只是一个症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才与青光眼相关。眼压高不一定是青光眼信号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压力,正常范围一般在10-21毫米汞柱,超过这个范围就会被判定为眼压高。但眼压高并非青光眼的“专属症状”,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暂时性或生理性眼压高。比如体检时精神紧张、用力眨眼,会让眼球暂时受压导致眼压升高;检查前喝了大量水、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也可能让眼压出现短暂波动;还有些人天生眼压就比普通人高一点,却没有任何眼底损伤,这种情况叫“高眼压症”,不属于青光眼。只有当眼压高持续存在,并且损伤了视神经、影响了视野时,才可能发展成青光眼。
青光眼:诊断需要“多维度判断”
不能只看眼压这一项:青光眼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眼压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不是唯一标准。有些青光眼患者眼压其实在正常范围(叫“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却因为视神经脆弱,即使正常眼压也会造成损伤;还有些人眼压高于正常,视神经却一直健康,没有出现视野缺损,也不能诊断为青光眼。所以体检发现眼压高后,不能直接认定是青光眼,还需要进一步检查眼底、视野等,综合评估眼部整体情况。
关键看视神经和视野:青光眼的核心危害是损伤视神经,导致视野逐渐缩小,最终可能失明。所以诊断青光眼时,医生会重点检查两项:一是眼底视神经(用眼底镜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看视神经是否有萎缩、杯盘比是否异常(视神经上的“凹陷”是否变大);二是视野检查,看是否有视野缺损(比如看东西时周边出现“黑影”、范围变小)。只有眼压高,同时伴随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才能确诊为青光眼;如果只是眼压高,视神经和视野都正常,暂时不用担心青光眼。眼压高后:该做什么不用慌先复查确认是否真的高:体检时的眼压测量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假阳性”。比如测量时坐姿不端正、眼球没有对准仪器,或者当天情绪紧张、没休息好,都可能让眼压测出来偏高。所以发现眼压高后,建议1-2周后去眼科复查,复查时尽量放松心情,测量前避免剧烈运动、大量饮水,让眼压处于平稳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准确。如果复查后眼压恢复正常,说明之前是暂时性升高,不用特殊处理;如果复查后眼压仍高,再进一步做眼底和视野检查。明确原因再针对性处理:如果复查后眼压确实持续偏高,医生会进一步排查原因。如果是高眼压症(眼压高但视神经、视野正常),通常不需要马上用药,而是定期随访观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变化;如果是其他眼部问题导致的眼压高,需要先治疗原发病,眼压可能随之恢复正常;如果确诊为青光眼,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降眼压药物或手术治疗,控制眼压,保护视神经。日常护眼:降低眼压相关风险避免眼压升高的诱因:平时要注意避免让眼压升高的习惯,比如不要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低头时眼球受压会导致眼压升高;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大量水分快速进入体内会让眼内房水增多,暂时升高眼压;情绪不要过度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影响眼压稳定。可以多做一些能放松眼部的事,比如每天远眺10-15分钟,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高危人群要更重视:有青光眼家族史(直系亲属患过青光眼)、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如果这些人群体检发现眼压高,即使视神经和视野暂时正常,也需要更密切地随访,比如每3-6个月查一次眼底和视野,提前发现可能的视神经损伤,避免延误治疗。平时也要定期测血压、血糖,控制好基础病,减少对眼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