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脏功能衰退的终末期表现,患者常因心脏泵血能力不足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居家护理中,液体管理、体重监测与活动建议是控制病情、预防急性发作的核心环节。掌握科学方法,患者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降低住院风险。
液体管理:精准控制,避免“水漫金山”
心衰患者心脏负荷能力弱,过量液体摄入会直接导致肺水肿、下肢水肿,甚至引发急性心衰。每日液体摄入量需严格控制在1500~2000毫升以内,包括饮用水、汤粥、牛奶及水果中的水分。
科学饮水技巧。分次少量饮用:使用带刻度的水杯,每隔20~30分钟小口饮用30~5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例如,口渴时可含一块冰或用喷壶湿润口腔,缓解干燥感。警惕“隐形水分”:西瓜、冰激凌、酸奶等含水量高的食物需计入总摄入量。固体食物(如米饭、面包)的含水量约为其重量的60%~70%,需根据实际摄入量折算。饮食控盐辅助:钠盐摄入过多会引发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严重心衰患者甚至需低于2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烹饪时用柠檬汁、香草替代部分食盐。
记录出入量,动态调整。入量记录:包括所有饮入的液体及食物中的水分。出量记录:24小时尿量、呕吐物、汗液等均需记录。使用尿不湿的患者可通过称重法计算尿量。异常处理:若尿量明显减少或下肢水肿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利尿剂用量。
体重监测:早期预警,防患未然
体重是反映体液潴留的“晴雨表”。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2公斤以上,提示体内液体潴留超过2升,需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规范测量方法。固定条件:每日清晨起床后,排尿、排便后,穿相似重量的衣物,使用同一台体重秤测量。记录趋势:绘制体重变化曲线,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例如,某患者一周内体重从60公斤增至62.5公斤,提示需加强利尿治疗并严格限水。
症状联动观察。呼吸困难:夜间平卧时需垫高枕头,或出现突然憋醒、端坐呼吸,提示左心衰竭加重。水肿部位:按压下肢、脚踝或眼睑,若出现凹陷且10秒内不恢复,需警惕液体潴留。疲劳感:轻微活动后即感乏力,或休息后难以缓解,可能是心衰恶化的信号。
活动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适度运动可增强心肌功能、改善心肺耐力,但需遵循“低强度、短时间、有监测”原则。
运动类型与强度。心功能I-II级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静息心率+20次/分以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患者:以床边活动为主,如踝泵运动(每小时活动踝关节5分钟)预防血栓,或坐位踏车训练。禁忌行为:避免提重物、屏气用力(如便秘时过度用力)、突然改变体位等增加心脏后负荷的动作。
运动安全指南。热身与放松:运动前后各进行5分钟拉伸,避免肌肉拉伤。环境选择: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寒冷环境中运动,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5℃。紧急处理: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综合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药物依从性。严格遵医嘱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例如,漏服地高辛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需及时补服并监测心率。使用分药盒标记每日用药时间,避免漏服或重复用药。
心理支持。心衰患者常因病情反复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应给予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加入心衰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管理经验,增强治疗信心。
定期随访。每2~4周复查心电图、BNP(脑钠肽)等指标,评估心脏功能。每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心脏结构变化。
心衰患者的居家护理是一场“持久战”,需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液体管理、规律的体重监测、适度的运动康复,结合规范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支持,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记住:你的心脏可能不够强,但你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让自己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