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成瘾的真相与合理用药

止痛药成瘾的真相与合理用药
作者:刘英   单位: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1358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约60%的晚期癌症患者经历中重度疼痛,但其中近半数未得到有效控制。公众对止痛药尤其是阿片类药物的误解,常让患者在“忍痛”与“惧药”间艰难挣扎。本文将通过科学解析与临床实践,揭开止痛药成瘾的真相,帮助患者和家属走出用药误区。

癌痛管理的五大常见误区

“止痛药会成瘾,能忍就忍”:这是最普遍的认知偏差。事实上,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不足1%。癌痛患者体内的疼痛介质会持续刺激神经,而及时镇痛能阻断“疼痛记忆“的形成。强忍疼痛不仅加速体力消耗,还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吗啡等同安乐死”:许多家属将强效止痛药与“加速死亡“划等号。实际上,规范剂量的吗啡通过抑制痛觉传递发挥作用,不会直接损伤器官功能。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解除后,部分患者反而食欲、睡眠改善,生活质量提升。

“出现副作用必须停药”:便秘、恶心等是阿片类药物常见副作用,但90%以上可通过预防措施缓解。例如用药初期同步使用通便剂,或选择透皮贴剂减少胃肠道刺激。擅自停药可能引发疼痛反跳。

“打针比吃药见效快”:静脉注射虽起效迅速,但血药浓度波动大,易出现“痛-药-痛“循环。现代缓释技术使口服吗啡制剂能维持12小时稳定血药浓度,按时口服比按需注射更能实现持续镇痛。

“不痛了就马上停药”:突然停药可能诱发戒断反应(出汗、烦躁等)。正确的做法是在疼痛稳定4周后,以10%-25%的日剂量逐步递减。对肿瘤进展期患者,通常需要持续用药控制疼痛。

成瘾真相:医学用药的“安全区”

成瘾与生理依赖的本质区别

生理依赖:长期用药后身体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缓慢减药可避免戒断症状,属于正常药理现象。

成瘾:以追求欣快感为目的的强迫性觅药行为,伴随药物滥用和社会功能损害。

癌痛患者规范用药时,阿片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而非大脑奖赏中枢,极少引发心理依赖。

临床数据揭示的真相

WHO全球多中心研究显示:12,000例癌痛患者中,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仅0.03%,97%的患者在疼痛缓解后,自发减少用药剂量,透皮贴剂的成瘾风险较口服制剂更低。

高危人群识别

以下情况需加强监测(非绝对禁忌):既往有药物滥用史;未按医嘱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异常欣快感而非单纯止痛需求。

科学用药的五大原则

阶梯用药,逐级调整

遵循WHO三阶梯原则:轻度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联合辅助药物;中度疼痛:弱阿片类(曲马多)联合非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强阿片类(吗啡、羟考酮)。

个体化剂量滴定

“合适剂量“的标准是使疼痛控制在3分以下(0-10分制)且副作用可耐受。例如:初始用药后24小时评估效果;效果不足时增加原剂量的25%-50%;爆发痛时给予每日总剂量的10%-20%作为解救量。

按时给药优于按需给药

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比“痛时用药“更重要:缓释片每12小时固定时间服用;透皮贴剂每72小时更换;突发痛时追加即释制剂。

预防性管理副作用

便秘:从用药首日同步使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恶心呕吐:前3天预防性使用止吐药(如昂丹司琼);嗜睡:通常3-5天耐受,避免突然增加剂量。

多模式联合镇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加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骨转移痛: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内脏痛:配合抗焦虑药物(如阿米替林)。

家庭护理的三大关键

用药记录与观察

制作包含以下要素的疼痛日记:用药时间、剂量、疼痛评分;睡眠质量、日常活动能力;排便情况、食欲变化。

安全储存与使用

专用药箱上锁保管,剩余药物及时回收;透皮贴剂粘贴于无毛、无伤的平整皮肤(上臂/躯干);吗啡口服液用有刻度量杯准确取用。

医患沟通技巧

向医生准确描述:“疼痛像被火烧还是针扎”“最痛时能否深呼吸”;主动反馈:“用药后2小时开始起效”“最近大便3天1次”;理性讨论:“如果效果不好,是否有其他方案可选”。

结语

癌痛治疗是现代医学赋予患者的基本权利。正确认识止痛药的“双刃剑“特性,既能规避滥用风险,又能让患者获得有尊严的生命体验。当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时,许多患者发现,他们节省下来的体力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家庭互动,而不是无止境地与痛苦抗争。记住,规范用药不是妥协,而是用科学守护生命最后的舒适与体面。

2025-06-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