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的黄金时间

脑卒中急救的黄金时间
作者:​翟恒   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
277

一旦家人忽然出现口角歪斜、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或剧烈头痛的状况,这很可能是脑卒中(即中风)发出的紧急警示信号。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其救治过程犹如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赛,因此医学界一直着重强调“黄金时间”这一概念。

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期有着明确的“时间刻度”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此类病症占比达85%,其核心病理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发病后3至4.5小时是静脉溶栓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时间段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使血管再通率提升至60%以上,患者完全康复的概率也会增加30%。每延误15分钟进行治疗,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便会下降5%,如果超过6小时,脑组织将会发生不可逆的液化坏死,即便此时开通血管,患者也可能会遗留严重残疾。

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紧迫性也较为突出    这类患者大多时候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间隙或脑室系统,导致颅内压力急剧上升,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控制出血、快速降低颅内压力以及积极预防脑疝出现。虽然其黄金抢救期相较于一些疾病能延长到48小时,但前6小时仍是控制病情恶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于幕上出血量超过30ml或幕下出血量超过10ml的患者,时间非常紧迫,应在发病后6至24小时内及时进行血肿清除手术,否则死亡率将大幅提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黄金时间的争夺始于公众对症状识别的敏锐程度    医学界为提高大众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大力推广了简单易记的“FAST”口诀:其中“F”表示面部下垂,观察患者面部有无不对称、口角是否歪斜等状况;“A”意味着手臂无力,让患者试着抬起双臂,查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垂下;“S”指言语不清,留意患者说话是否含糊、表达是否困难;“T”强调及时呼叫急救,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出现单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突发剧烈头痛等情况,就应立刻意识到可能是脑卒中发作,果断拨打急救电话,不要心存侥幸等待症状自行缓解。在实际情况中,形势不容乐观,超过30%的患者因对症状缺乏了解,误认为是“疲劳”或“颈椎病”发作,未及时就医,待被送至医院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令人十分惋惜。    急救系统的响应速度对黄金时间的利用效率有着直接影响    在理想的情形之下,从患者发病开始一直到接受溶栓治疗的这段时间,应严格控制在60分钟以内,医疗界将其形象地称作“门-针时间”。要达成这个目标,急救人员需具备现场快速评估能力,当接到求救电话后,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在救护车上抓紧时间完成血压测量、血糖检测以及心电图检查等一系列基础且关键的工作。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借助先进的5G技术,急救人员可将患者的影像实时、清晰地传输到医院卒中中心,使医院的专家团队能提前知晓患者病情,做好充足准备。医院也要发挥关键作用,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打破常规就医流程中的繁琐环节,确保CT检查、多学科会诊以及溶栓治疗等一系列救治措施可在30分钟内高效且有序地完成,为患者争取每一秒的生存希望。

现代医学在黄金时间内的救治方面给予了多重技术保障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来说,除了传统的静脉溶栓这一有效方法外,血管内取栓术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这项技术操作精细复杂,是借助股动脉穿刺的微创方式,将微导管精确地送到血栓位置,再利用先进的支架取栓器直接抓取血栓,将血栓从血管中清除。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而言,这项技术意义重大,它的再通率能达到80%以上,可使闭塞的血管恢复畅通,让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液灌注,极大降低了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及神经内镜手术等微创技术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技术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巧妙地清除血肿,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脆弱的脑组织,减少手术对脑部的二次损伤,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025-09-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