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治疗常见误区

高血压药物治疗常见误区
作者:​冯跃平   单位:江阳区况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泸州市江阳区第三人民医院)
614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3亿人,这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尽管患者人数庞大,但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常伴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不少患者因“没症状就不吃药”等认知误区,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增加脑卒中等疾病风险。今天给大家盘点高血压患者九大用药误区,助你科学控压、远离卒中威胁!

误区一:没症状就不用吃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血压高一点也没关系,不需要吃药。这种观点非常危险!正是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大脑等重要器官,最终可能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即使没有症状,高血压仍在持续伤害身体。例如,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误区二: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压恢复正常,便自行停药。然而,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血压的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一旦停药,血压会迅速反弹升高,甚至可能超过原来的水平,导致血压剧烈波动。这种波动对血管的损害远比持续高血压更大,极易诱发脑卒中、心脏病等急性事件。

误区三:只吃药就行,不用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虽然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熬夜和精神压力大等,都会显著削弱药物的效果,增加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

误区四:迷信保健品或偏方,替代正规药物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有些患者会迷信保健品或偏方,试图用它们来替代正规药物。然而,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或偏方被证实能够有效替代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和预防脑卒中。盲目相信这些,停用或减少正规药物,不仅会延误治疗,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切不可因迷信保健品或偏方而停用正规药物。

误区五:血压降得越低越快越好

对于长期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血压降得过低或过快可能并不是好事。短期内血压的大幅下降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如脑、心、肾)供血不足,反而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等危险事件。患者应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压的稳定和安全。

误区六:偶尔漏服一次药没关系

部分高血压患者觉得偶尔漏服一次降压药无关紧要,不会对血压造成明显影响。但实际上,这种认知存在误区。漏服药物容易引发血压波动,进而增加血管损伤风险,还可能提升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要是不慎漏服药物,能否补服以及补服的具体方法需要查看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药师。这是因为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其补服原则存在差异,需根据药物特性来科学处理。

误区七:药不见效马上就换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降血压需要平稳、缓慢地进行,很少有患者一吃药就能马上见效。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服药4~8周后,血压才会逐步达标。患者应耐心等待药物发挥作用,并定期监测血压以评估治疗效果。如果血压长时间未达标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八:贵药降压效果更好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 “药价越高降压效果越好”,盲目追求高价药,这是认知误区。药价由原料成本、生产工艺、研发投入、销售渠道等决定,与疗效无必然关联。比如进口原研药因研发和专利成本高而价高,部分国产仿制药经一致性评价后,疗效与原研药相当但价格更低。选药关键在于“个体化”,需根据血压水平、合并疾病、身体状况及耐受性等综合判断,适合病情的药才能安全有效控制血压。

误区九:老年人血压高不要紧

部分老年人认为年纪大血压高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这种想法错误。老年人与中青年诊断高血压标准相同,即血压≥140/90mmHg。若发现血压升高,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科学治疗,切勿因年龄忽视危害,以免延误治疗引发严重后果。

科学控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高血压患者需遵循以下原则: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勿自行停药或调量;结合健康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并按医嘱调整方案;警惕用药误区,不信偏方、不盲目换药。科学规范管理血压,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保护血管健康。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