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骨刺”,不少人就皱起了眉头。有人一听医生说自己长了骨刺,立刻脑补出骨头上长出尖尖的“刺”,像刀一样扎在肉里,走路疼、坐着疼、翻个身也疼。但骨刺真的就是骨头上长出来的“刺”吗?这事儿得慢慢说。
骨刺,其实是“骨头上的老茧”
中医讲“久病入络,络阻不通则痛”,骨刺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骨质增生”,其实是一种骨骼“自我保护”的表现。它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也非外邪作祟,更不是身体的敌人。从中医角度看,这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再加上风寒湿邪侵袭、经络阻滞,导致骨节失调、骨质异常增生。就好比手上常劳作会生茧,骨头也会因劳损、磨损而“加厚”,形成“骨茧”。这些增生的骨质,在影像学上看似“刺”,但大多数并不锋利,只是钝钝的一块突起。然而若长在要害之处,如脊柱、膝关节或足跟,就可能压迫经络、神经、软组织,引起疼痛、麻木、僵硬等不适。归根到底,骨刺并非“恶物”,而是身体修复过程中的“笨办法”,有时反倒成了新的困扰。
骨质增生,为什么会找上门
《黄帝内经》有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纪渐长,肝肾渐亏,骨骼筋脉便易失养,骨质自然易损。这是其一。但骨刺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如今许多年轻人、上班族、甚至运动员也常被骨质增生困扰。这与“劳损内伤”“体位不正”密切相关。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久坐不动、低头玩手机、弯腰负重等,导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骨疲劳失调,骨节因而失养受损,就容易“长茧生刺”。特别是颈椎、腰椎,乃“督脉之府”,承载重、活动频,极易“受伤”。此外,肥胖使脾运失调、湿邪内生,旧伤未愈则瘀血阻络,关节炎、缺钙等也会加速骨刺的生成。整体来看,这是日积月累“伤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患。
有骨刺,就一定要治吗
很多人一听“骨刺”便忧心忡忡,实则不必草木皆兵。正如中医所言:“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骨刺若无压迫经络、气血畅通,并不引起不适,可谓“有影无病”,大可不必惊慌,更不必急于治疗。但若已有疼痛、麻木、关节僵硬等症状,便需重视。譬如颈椎骨刺压迫神经,手臂麻木、头昏脑涨;腰椎骨刺使人站久、坐久难安;膝盖骨刺上下楼如履刀锋……此时,便应调理气血、舒筋活络、软坚散结。中医可通过针灸、推拿、艾灸、温补肝肾、活血化瘀之法来缓解症状。总之,骨刺是否要治,要看它是否“闹腾”。安静的骨刺,不扰人便由它去;活跃作怪的骨刺,便须“扶正祛邪”,平其气血,调其筋骨。
中医调理,有啥门道
内服药物,活血通络。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如果骨刺引起的是疼痛、麻木、活动不利,往往使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的药物。例如独活、羌活、当归、川芎、鸡血藤、牛膝等,能活络筋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压迫带来的不适。一些医家还会加用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比如杜仲、桑寄生、巴戟天、骨碎补等,以增强体内正气,修复受损筋骨。当然,方子得根据个体体质来调整,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要自己抓药。
外治手法,通筋利节。外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膏药贴敷等方式,可以直达病所,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比如,颈椎骨刺导致的落枕感和肩背酸痛,可以采用颈部针灸配合肩部推拿;膝盖骨刺引发的行走困难,用热敷加上艾灸,有助于舒筋活络。特别是中药熏洗,对于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骨刺有不错的辅助作用。中草药煮水熏洗,既能止痛,又能温通经络,让关节慢慢“松”开。
养护调节,日常关键。骨刺不是一天长出来的,也不是吃几副药就能“化掉”的。中医更重视日常的调护,这也是最被忽视的一环。调节生活方式,是关键中的关键。少久坐、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适当运动,推荐练习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这类柔和的传统养生功法。它们可以改善姿态、放松筋骨、增强协调性,让筋骨“活”起来。饮食上,适当补钙,多吃黑芝麻、山药、牛奶、豆制品等,有利于骨骼健康。但不要盲目吃钙片,要看吸收情况。保持情绪平和也很重要。肝主筋,情绪郁结容易影响筋骨代谢。所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劳,对缓解骨质增生的进展有很大帮助。
骨刺能消失吗?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说实话,骨刺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消除”。但它也不是“死刑判决”。如果通过中医调养、生活方式调整,让它不再刺激神经、不再发炎,生活就能回归正常。骨刺就像是墙角长出的青苔,不一定非要铲掉,只要它不长大、不溢出,不妨任它“安静地存在”。对它太过敌视,反而容易陷入焦虑、误治、过度治疗。
总而言之,骨刺并不是“骨头扎出来的刺”,而是骨头的一种“自我保护”,一种长期劳损之后的产物。中医从整体出发,把它看作筋骨失调、气血瘀滞的结果,强调“调”和“养”。
治疗骨刺,并不在于一时“攻克”,而在于长期养护、循序渐进地调和身体。正如中医经典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好筋骨之本,骨刺自然难以“作怪”。与其焦虑,不如改变。每一次的伸展、每一顿的清淡饮食、每一刻的情绪平稳,都是对骨骼健康的投资。愿你我都有一副灵活轻快的骨架,不再为骨刺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