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延续线",而动静脉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这条生命线的关键接口,其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透析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将系统讲解透析后穿刺部位的护理要点,帮助患者构建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
一、穿刺部位类型与护理差异
1. 动静脉内瘘(AVF)
作为首选血管通路,内瘘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血流丰富的通道。其护理需注意:
成熟期保护:术后6-8周内避免在该肢体测血压、输液或佩戴首饰
物理检查法:每日触摸震颤感,观察有无红肿、渗血,听诊杂音强度变化
穿刺定位:采用"绳梯式"穿刺,每次间隔0.5-1cm,避免形成血管壁损伤
2. 中心静脉导管(CVC)
临时或长期导管需特别注意感染防控:
隧道保护:保持导管出口处干燥,避免牵拉导致隧道感染
敷料选择:透明敷料便于观察,纱布敷料透气性更佳,需根据渗出情况选择
活动限制:颈部导管患者睡眠时避免压迫,股静脉导管患者需保持侧卧位
二、即刻护理黄金三小时
1. 压迫止血技术
内瘘压迫:使用弹力绷带以"能触及震颤"为度压迫,每15分钟放松一次,总压迫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
导管压迫:纱布折叠成3cm×3cm方块,配合透明胶带"8字"固定,压迫力度以不渗血且能回抽血液为准
错误示范:某患者因过度压迫导致内瘘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才恢复通畅
2. 体位管理要点
上肢内瘘:术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屈肘压迫血管
下肢导管:抬高患肢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颈部导管:避免突然大幅度转头或低头动作,防止导管移位
3. 早期观察指标
渗血评估:
内瘘患者:
轻度渗血:穿刺点周围仅有少量血液渗出,通常血液呈点状或小片状,直径一般不超过2cm
中度渗血:穿刺点有持续的血液渗出,形成的血斑直径在 2 - 5cm之间。此时血液渗出相对较多,可能会顺着肢体往下流一小段距离,需加强压迫。
重度渗血:血液大量涌出,血斑直径超过5cm,甚至血液可能呈喷射状或快速流淌状。这种情况比较危急,可能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失血较多,需立即就医。
导管患者:
轻度渗血:导管周围仅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可能表现为局部轻微的血迹,范围局限于穿刺点周围直径1 - 2厘米,类似于点滴状的血迹,且无明显血液外渗至周围皮肤。
中度渗血:穿刺点周围有明显的血液渗出,形成直径2 - 5厘米的血渍区域,血液可能呈缓慢流淌状态,但未浸湿大面积敷料。
重度渗血:血液持续大量涌出,血渍范围超过5厘米,甚至可能浸湿多层敷料,血液有可能顺着肢体流下。
肿胀分级:按压无凹陷为轻度,可见皮肤张力增高为中度,伴疼痛为重度
温度监测:穿刺部位温度较对侧升高>2℃提示可能感染
三、居家护理核心方案
1. 清洁消毒规范
内瘘护理:每日用温水清洗,透析后24小时用碘伏消毒穿刺点,范围≥8cm
导管护理:每2天一次使用2%氯己定溶液清洁出口处,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禁忌行为:避免使用酒精、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某患者因违规使用导致皮肤溃疡
2. 敷料更换流程
透明敷料:每周更换1次,出现潮湿、松动或污染时立即更换
纱布敷料:每48小时更换,渗血时加压包扎后及时更换
更换技巧:消毒后待干30秒再贴敷料,采用"无张力粘贴"法减少皮肤损伤
3. 运动康复计划
内瘘成熟期:术后2周开始握拳运动,每日3组,每组10次
长期维护期:透析次日进行内瘘侧手臂热敷(40℃,15分钟),配合轻柔按摩
禁忌运动:避免提重物(>5kg)、打羽毛球等剧烈腕部运动
四、并发症预警与处理
1. 感染识别与应对
局部感染:红、肿、热、痛伴脓性分泌物,需立即就医进行细菌培养
全身感染:寒战、高热伴血白细胞升高,需紧急使用广谱抗生素
预防措施:透析前严格洗手,避免触摸导管接口,某中心通过强化手卫生使导管感染率下降67%
2. 血栓形成信号
内瘘血栓:震颤减弱或消失,搏动增强,超声显示血流中断
导管血栓:回抽无血或阻力增大,冲管时出现"喷射状"回流
急救处理:内瘘血栓需6小时内溶栓,导管血栓可用尿激酶封管
3. 皮肤损伤处理
机械性损伤:使用硅胶敷料保护易摩擦部位,避免胶布直接粘贴皮肤
过敏性皮炎:改用抗过敏胶布,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软膏(疗程≤7天)
增生性瘢痕:透析后使用硅酮凝胶敷料,持续压迫3-6个月
五、特殊情境管理策略
1. 夏季护理要点
防汗措施:导管患者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出汗后及时更换
防晒保护:内瘘患者避免内瘘侧肢体直接暴晒,防止皮肤破损
蚊虫防护:外出时穿戴长袖衣物,使用不含酒精的驱蚊剂
2. 冬季防护方案
保暖措施:内瘘患者佩戴专用护腕,保持室温22-24℃
防裂护理:内瘘患者透析后涂抹尿素维生素E乳膏,每日2次
活动指导:避免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静止,防止血管痉挛
3. 旅行注意事项
携带物品:备用敷料、消毒用品、压迫绷带、医院联系卡
飞行建议:内瘘患者在飞机起飞降落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气压变化导致出血
时差调整:跨时区旅行时保持原有透析间隔,必要时联系当地透析中心
结语:透析穿刺部位的护理是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建立"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通过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90%以上的并发症可被有效预防。建议每位患者建立护理日记,记录穿刺部位变化,定期与医护团队沟通。当生命通道得到精心呵护,透析患者便能以更健康的状态拥抱生活,续写精彩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