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作别慌 记住“黄金4分钟”

心梗发作别慌 记住“黄金4分钟”
作者:蒋雅仪   单位:营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1

在我国,每年有近百万人遭遇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其中约20%的患者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失去生命。心梗发作的致命性,核心在于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极端敏感——当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后,每延迟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永久坏死;而发病后的最初4分钟,被医学界定义为“黄金抢救窗口”,能否抓住这段时间科学自救互救,直接决定生死结局。

为什么“4分钟”是生死线

心脏如同人体的“动力泵”,依靠冠状动脉持续输送血液获取氧气和营养。一旦冠状动脉因斑块破裂、血栓堵塞而“断供”,心肌细胞会立即陷入“窒息”状态。

发病30秒内:心肌细胞开始出现代谢紊乱,心脏收缩功能初步下降;1分钟后:部分心肌细胞因缺氧进入“休眠”,若未及时恢复供血,将不可逆坏死;4分钟时:超过60%的缺血心肌会出现永久性损伤,即便后续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后遗症;超过10分钟: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心脏骤停风险骤升,生存率会以每分钟7%~10%的速度下降。

这就是“黄金4分钟”的医学依据——它不是随意设定的时间节点,而是无数临床案例证实的、能最大程度减少心肌损伤、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窗口期”。

牢记3步自救法,4分钟内抢生机

心梗发作往往突然,可能伴随胸口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越慌乱越容易错失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分3步科学应对——

第一步:立即停下,保持冷静。无论正在走路、工作还是驾驶,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症状,必须立刻停止所有活动,就地坐下或躺下休息。此时身体耗氧量会降低50%以上,能减少心脏负担,避免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同时要保持情绪平稳,过度紧张会导致肾上腺素升高,反而加速心肌耗氧,加剧病情。

第二步:10秒内呼救,明确告知位置。休息的同时,必须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通话时要清晰说明3件事:“我现在疑似心梗,胸口剧痛”“目前在XX路XX小区(或XX商场XX楼层)”“身边是否有其他人”。若独自在家,可打开房门,方便急救人员快速进入;若在户外,尽量选择有明显标志物的位置等待,避免急救人员寻找延误时间。

第三步:按需用药,等待救援不盲目。若身边有硝酸甘油片,可舌下含服1片(0.5毫克),3~5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不超过3片。但需注意,若本身有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青光眼或24小时内服用过西地那非等药物,不可使用硝酸甘油,以免引发危险。此外,部分人会随身携带阿司匹林,需在急救人员指导下服用,盲目用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遇到他人心梗?4分钟内这样帮

若发现身边人突发心梗,除了立即拨打120,还可在4分钟内采取紧急措施——

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观察是否有回应;靠近鼻孔感受是否有气流,同时触摸颈动脉(喉结旁开2厘米处),判断是否有搏动。若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说明已发生心脏骤停,必须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

规范心肺复苏,为生命争取时间:让患者平躺,解开衣领和腰带,双手掌心交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若不会人工呼吸,可仅做胸外按压,同样有效)。持续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这段时间的心肺复苏,能为心脏提供基础供血,大幅提高生存率。

预防大于急救,远离心梗从日常做起

“黄金4分钟”是应对心梗的“最后防线”,但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临床数据显示,80%的心梗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避免: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服药;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1次心电图检查,有冠心病家族史者需提前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心梗虽凶险,但并非不可应对。记住“黄金4分钟”的核心:不慌乱、快呼救、科学救。每多一个人掌握这些知识,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健康无小事,从现在起学会这些急救技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身边人生命的守护。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