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镇静镇痛 护士带你读懂“舒适恢复”关键

ICU镇静镇痛 护士带你读懂“舒适恢复”关键
作者:杨佩仙   单位:茂名市电白区人民医院
3241

在重症监护室(ICU)的玻璃窗外,家属常看到患者安静地“沉睡”,却不知这背后是医护团队通过精准的镇静镇痛治疗,为患者筑起的一道生命保护屏障。这项治疗并非简单的“打麻药”,而是通过科学手段缓解患者痛苦、降低器官负担、促进康复的医学策略。

为何需要镇静镇痛?——身体与心理的双重保护

ICU患者常因疾病、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承受剧烈疼痛与焦虑。这种应激状态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心率加快、血压飙升、呼吸急促,甚至诱发心肌缺血或器官衰竭。镇静镇痛治疗的核心目标正是阻断这一恶性循环。

缓解疼痛:通过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直接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减轻患者痛苦。

控制焦虑:苯二氮䓬类药物或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大脑过度兴奋,缓解恐惧与躁动,减少患者因挣扎导致的意外拔管或伤口裂开风险。

降低代谢需求:镇静状态下,患者耗氧量减少30%~40%,为受损器官(如心脏、肺、脑)争取修复时间,尤其适用于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危重情况。

如何实现“精准镇静”?——动态评估与个体化用药

ICU的镇静镇痛并非“一针睡到底”,而是通过“目标导向策略”实现动态平衡。护士会每2小时评估患者状态,以下是常用工具: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从-5(无法唤醒)到+4(极度躁动),目标通常维持在-2至0分(患者安静,可被轻声唤醒)。

数字评定量表评分:0分无痛,10分剧痛,确保镇痛效果覆盖患者需求。

药物选择遵循“镇痛优先”原则:先缓解疼痛,再根据需要添加镇静剂。例如,瑞芬太尼起效快、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适合短期镇痛;右美托咪定保留患者自主呼吸与沟通能力,减少谵妄风险;丙泊酚用于需深度镇静的短期治疗(如机械通气),但需密切监测呼吸抑制。

常见误区澄清——科学认知打破焦虑

“镇静会让人变傻?”

短期规范使用镇静剂不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药效消退后(通常24~72小时),大脑功能可完全恢复。长期认知障碍更多与疾病本身、全身炎症反应相关,而非药物直接作用。

“镇痛药会成瘾?”

ICU使用的镇痛药物剂量与疗程严格管控,成瘾风险极低。医生会根据病情逐步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的戒断反应。

“镇静就是让患者一直睡觉?”

现代ICU推行“浅镇静”策略,通过每日“镇静假期”(暂停药物1~2小时)评估神经功能,促进早期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

护理团队的“幕后守护”——细节决定安全

镇静镇痛期间,护士需持续监测以下指标:

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药物剂量。

并发症预防: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被动活动四肢防止深静脉血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肺部感染。

人文关怀:通过触摸、言语鼓励传递安全感,利用沟通图片或手势帮助患者表达需求,维护其尊严。

家属如何配合?——信任与沟通是关键

理解治疗的必要性:镇静是暂时的保护措施,而非病情恶化表现。

参与唤醒计划:在探视时保持平静,通过触摸或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提供正向刺激,帮助其重建昼夜节律。

及时沟通疑问:与医护团队讨论用药方案、预期目标及风险,避免因误解干扰治疗。

ICU的镇静镇痛治疗,是医学科学与人文关怀的交融。它用精准的药物调控与细致的护理监测,为患者构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