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112介入手术如今在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它能精准地对 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创伤小且恢复快。然而,在介入手术 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其中患者突发拔管就是需 要高度警惕的情况。一旦发生,可能会引发诸如出血、感 染等严重后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前识别患者突发拔管 的风险呢?
一、从患者身体状况识别风险
1. 疼痛反应:介入手术过程中,尽管会实施麻醉,但 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仍会感 受到疼痛。比如在脑血管介入手术中,导管在血管内的操 作刺激血管壁,会产生疼痛感。当患者出现皱眉、紧咬嘴 唇、身体不自主抽搐等表现时,很可能是疼痛已超出其承 受范围。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在无意识或情 绪失控的情况下,试图拔除导管以缓解痛苦。因此,医护 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及时评估疼痛程 度,必要时调整麻醉方案或给予止痛药物。
2. 身体本能动作:患者的一些本能反应也可能增加拔 管风险。例如,剧烈咳嗽、呕吐或呃逆等。咳嗽时,胸腔和 腹部肌肉强烈收缩,身体会产生较大震动,可能使导管受 到拉扯而移位甚至拔出。而呕吐时,身体的剧烈动作同样 可能导致导管脱落。对于术前有咳嗽症状、胃肠道功能不 佳或容易呃逆的患者,医生在术前应采取相应措施,如使 用止咳药、胃肠减压等,并在术中密切关注,一旦出现相 关症状,及时采取保护导管的措施。
二、从患者心理状态判断风险
1. 焦虑与恐惧情绪:许多患者对介入手术缺乏足够了 解,进入手术室这个陌生且充满压力的环境后,往往会产 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在术中 得不到有效缓解,可能会不断加剧。当患者心理压力过大 时,可能会失去理智,做出突发拔管的行为。医护人员在 术前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现 的情况,让患者对手术有清晰认识,减轻其心理负担。术 中也要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安慰和鼓励,必要时可采 用心理疏导或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
2. 意识状态改变:某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在术中意识状态异常,如麻醉过深、脑部供血不足、低血糖等。处于意 识模糊或昏迷状态的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无 意识地拔除导管。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等,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意识异常的因素。一旦发现患者意 识状态改变,要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麻醉深度、补充糖 分等,并加强对导管的固定和看护。
三、从导管相关因素察觉风险
1. 导管固定情况:导管的固定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其在 术中的稳定性。如果固定导管的胶布粘性不足、缝线松动 或者固定装置安装不恰当,导管就容易受到外力作用而被 拔出。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导管的固定情况, 确保固定牢固可靠。术中也要定期查看导管固定是否有松 动迹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重新固定或调整固定方式。
2. 导管材质与舒适度:不同材质的导管对患者的舒 适度和耐受性不同。如果导管材质过硬,会使患者感到不 适,增加患者想要拔除导管的可能性。此外,有些患者可 能对导管材质过敏,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 状,也可能引发患者拔管行为。医生在选择导管时,应充 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材质、粗细的导管,以 提高患者对导管的适应性,减少因导管不适引发的拔管风 险。
四、从患者配合程度评估风险
严格规范管路固定操作,根据患者的体型、肤质选择 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定期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 精准把控镇静镇痛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机,既要保证患者 处于舒适、安静的状态,又要便于观察病情。加强术中巡 视,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管路情况,做 到早发现、早处理。不要随意调整患者身上的管路和仪器 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管路脱落。当患者出现躁动、 想要拔管的迹象时,不要强行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 患者受伤或管路损坏,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五、结语
介入术中患者突发拔管风险不容忽视,但只要医护人 员、患者和家属多方共同努力,提前识别风险因素,做好 防范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拔管事件的发生,为介入手术的 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