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与管理

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与管理
作者:​林裕辉   单位:揭阳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18

“体检发现肠息肉,会不会马上变肠癌?”“听说肠息肉是癌前病变,要不要赶紧切?”在消化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把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直接画上等号,觉得两者“一步之遥”,其实这种认知存在误区。今天就带大家理清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掌握癌前病变的科学防治和管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忽视。

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不是“一步之遥”,而是“多步渐进”

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结直肠息肉都会变结直肠癌,且从结直肠息肉发展为结直肠癌,通常需要5~15年的时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非“一步到位”。

先分清结直肠息肉的“善恶”。结直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异常增生的突出物。在未经病理学确诊之前,一般被统称为息肉。按病理学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者癌变风险天差地别。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这类息肉极少发生恶变,但并非绝对安全。如Peutz-Jeghers综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等错构瘤性息肉也是低概率的癌前病变。肿瘤性息肉:常见的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等,这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候选人”,属于明确的癌前病变。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最高,管状腺瘤风险相对较低。但无论哪种,随着时间推移,都可能经历“增生→小腺瘤息肉→大腺瘤息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肠癌→进展期肠癌”的过程,这个周期少则5年,多则15年,平均为10年,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时间。

哪些因素会加速“息肉变癌”?虽然过程缓慢,但以下因素会缩短演变周期,增加癌变风险,需特别注意——息肉本身:直径超过1厘米、数量超过3个、病理类型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风险更高;生活习惯:长期吃高油、高盐、低纤维食物,吸烟、饮酒、久坐不动,会刺激息肉生长;遗传因素:有肠癌家族史(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肠癌)的人,息肉癌变概率比普通人高2~3倍;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肥胖、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会增加息肉癌变风险。

做好“预防+筛查”,阻断癌变之路

对付结直肠息肉这类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从预防息肉长出,到及时发现已长出的息肉,双管齐下阻断癌变。

预防息肉:从日常习惯入手,降低长出风险。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新鲜蔬菜(菠菜、芹菜)、水果(苹果、香蕉),保证每日膳食纤维摄入≥25克,减少红肉(猪肉、牛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和油炸食品的摄入;烹饪时少放盐和油,避免辛辣刺激。养成健康习惯: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克,女性≤15克);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之间)。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炎症性肠病患者要积极治疗肠道炎症,避免肠道长期受刺激。

筛查息肉:关键在“早发现”,这几类人要重点查。结直肠息肉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筛查发现,一旦发现息肉,我们的原则通常是“格杀勿论,切莫姑息”,及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阻断其癌变。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不同人群筛查时间不同——普通人群:45岁开始,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肠镜结果正常,可按周期复查;高危人群:有肠癌家族史、曾发现腺瘤性息肉、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需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且每3-5年做一次肠镜;特殊情况: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腹痛、体重骤降等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及时做肠镜检查,排除息肉或肠癌可能。

结直肠息肉到结直肠癌,不是“一步之遥”,而是有漫长的干预窗口期。与其恐慌“会不会变癌”,不如做好三件事:日常做好饮食和运动,预防息肉长出;45岁后(高危人群40岁后)定期做肠镜,早发现早切除;切除息肉后按规律复查,避免复发。

记住: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可控对手”,只要科学防治和管理,就能有效阻断癌变之路,守护肠道健康。如果对自身情况有疑问,及时咨询消化科医生,获取个性化建议。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