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检查到底有什么用?

PET/CT检查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刘良森   单位: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526

在当今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PET/CT检查如同揭示生命代谢密码的“侦察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手段。对于许多患者来说,PET/CT检查可能略显神秘,但作为核医学科医生,我将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PET/CT的原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让大家理解它在现代精准医疗中的重要地位。

PET/CT检查的中文全称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听起来复杂,但其核心在于将两项先进技术完美结合。PET是功能成像技术,可观察细胞代谢活动,全面评估生理状态;CT是结构成像技术,可清晰呈现身体解剖结构。两者结合,医生既能精确定位病变,又能评估其功能代谢,实现1+1>2的协同增效,为精准诊断提供有力支撑。

PET/CT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一种被称为“示踪剂”的特殊物质,其中最常用的是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这种分子与我们身体所需的葡萄糖非常相似,但带有微弱的放射性标签(氟-18)。18F-FDG经静脉注射后参与全身葡萄糖代谢,癌细胞等代谢旺盛的病变细胞会过量摄取该物质,其独特的代谢特征被PET探测器捕获,转化为反映病变活性的三维图像,再与CT解剖图像精准叠加,形成兼具形态与功能的诊断依据。

基于这一原理,PET/CT在临床中展现出多领域应用价值。在肿瘤诊疗中,PET/CT堪称“全息雷达”,能够在肿瘤体积较小、甚至在常规解剖影像(如CT、MRI)尚无明显结构改变时,捕捉到因代谢异常产生的信号,为癌症早诊争取关键时间窗。对于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PET/CT一次全身扫描能够全面评估疾病是否扩散以及扩散的程度(即分期),这比传统检查需要分部位多次进行的方式效率高得多,且更能避免因漏诊转移灶而导致的治疗不足。在评估治疗效果方面,PET/CT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早期预测能力,有时甚至在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仅仅1周后,通过比较代谢活动的变化,就能提前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从而避免患者长时间接受无效治疗的痛苦。PET/CT的独特优势并不仅限于肿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PET/CT可以精准识别癫痫患者大脑内代谢异常区域,即所谓的“致痫灶”,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切除地图。在面对不同的痴呆类型(如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时,PET/CT显示的不同脑区代谢模式(阿尔茨海默病常表现为颞顶叶代谢减低)是重要的鉴别依据。此外,对于心血管疾病,PET/CT的葡萄糖代谢显像被认为是评估心肌是否“活着”的金标准。当心脏血管严重狭窄导致心肌缺血或梗死时,通过18F-FDG摄取情况,可以明确区分梗死的心肌细胞是坏死组织,还是只是处于饥饿状态(即“冬眠心肌”)。这种区别对于决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若存在存活心肌,积极进行血管重建(如支架或搭桥手术)就有望显著改善心脏功能。除了上述疾病之外,PET/CT还是照亮其他隐匿疾病的“探照灯”。对于那些病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患者(医学上称为“不明原因发热”),它有时能奇迹般地定位到深藏体内的感染灶。在评估如大动脉炎等血管炎的疾病活动性时,通过观察受累血管壁的代谢活跃程度,PET/CT也能提供重要信息。当临床仅仅发现转移性肿瘤,却无法确定原发肿瘤藏匿何处时,PET/CT凭借其全身扫描和高灵敏度的代谢探测能力,常常能够揪出这个“元凶”。

当然,PET/CT并非万能,也会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少数恶性肿瘤生长速度慢或代谢模式特殊,对常用的18F-FDG摄取不高(如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前列腺癌等),可能导致漏诊;同时,并非所有高代谢病变都代表肿瘤,活动性的炎症(如肺炎、活动性结核病灶)、感染、甚至某些良性病变在PET/CT上也表现为高代谢表现,可能造成假阳性的情况,需要医生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此外,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目前尚未普遍纳入基本医保,限制了其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的广泛普及。

总而言之,PET/CT检查在肿瘤的发现、定性、分期、疗效判断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在神经、心血管及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中展现强大实力。尽管存在成本、辐射等考量因素限制了其广泛普及,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更多医保覆盖的逐步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这项精密的“侦察利器”能惠及更多患者,为疾病的早诊断、精准治疗点燃希望之光,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更强大的科技力量。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