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双手结构巧妙,就像严密制造的“瑞士机械表”一样,由28块骨骼、19组肌腱和复杂神经网络构成。这种精密性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易受伤。据统计,手外伤占急诊患者的四分之一,其中开放性损伤占比高达三分之二。掌握科学的处理与防护知识,对保护手部功能至关重要。
一、手外伤的常见伤型与场景
1. 切割伤:常见于如厨房切菜、工厂加工,使用刀具、玻璃或机械(如电锯、切割机)操作不当。伤口边缘整齐但深度不一,可能切断肌腱、神经或血管,导致功能障碍。
2. 挤压伤:重物碾压(如机器夹伤、门窗挤压)导致肿胀、瘀斑,常伴随骨折或神经损伤。
这类闭合性挤压伤易被忽视,若出现手指麻木或苍白需立即就医。
3. 撕脱伤与刺伤
撕脱伤:手部卷入传送带等设备,皮肤与组织强行分离,出血量大,感染风险高。
刺伤:铁钉、木刺等造成小而深的伤口,易残留异物引发深部感染(如化脓性腱鞘炎)。
二、急救处理:黄金1小时的“四步法则”
原则:开放伤需6–8小时内就医,否则感染风险剧增;断指再植的黄金时间仅6小时。
1. 冲洗
正确做法: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15分钟,可降低感染率从38%至7%。
禁忌:禁用酒精、双氧水(除非感染创面)或药膏,以免刺激组织。如果是油污伤口先用洗洁精乳化再冲洗。
2. 止血与包扎
按压止血:清洁纱布直接按压伤口10分钟,手指供血动脉分布于手指两侧,所以手指伤可捏住根部两侧血管。
包扎原则:松紧适度(过紧导致缺血坏死),指尖外露以便观察血运。禁用烟丝、牙膏、云南白药等,避免污染和干扰医生判断。
3. 固定与转运
当出现骨折或断指时,用木板固定患指,减少二次损伤。开放性骨折(即骨折一部分露出皮肤外),不要轻易自行挤压使断端回纳皮肤内,容易将皮肤外的污渍带入身体加重感染几率。
断指保存:
干燥包裹(无菌纱布)→ 密封袋 → 外层放冰块(避免直接接触)。严禁浸泡在盐水、酒精或冰块中!
三、专业治疗:清创与修复是关键
1. 清创术
彻底清除污染物和坏死组织,开放伤闭合时限可延至12小时(视污染程度调整)。
2. 组织修复
骨折:微型钢板或克氏针固定;
肌腱/神经断裂:一期缝合(条件允许时)。
皮肤缺损:植皮或皮瓣覆盖。
3. 防感染要点
污染伤口必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即使童年接种过)
抗生素使用限于深部创伤或感染高风险情况。
四、康复训练:避免终身功能障碍
误区:术后静养即可。
真相:康复不及时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腱粘连。
早期(术后1–2周):活动未固定手指,促进血液循环,避免活动受伤部位。
中期(2–6周):医生指导下被动活动伤指(如关节屈伸),防止关节粘连。
后期(6周后):握力球、橡皮泥训练恢复力量与灵活性,逐渐增加强度,最大程度恢复手功能。
五、预防:90%的手外伤可避免
1. 工作防护
机械操作者佩戴防切割手套,接受安全培训,避免疲劳作业。
2. 生活注意事项
厨房用刀时专注,工具妥善收纳;
运动(如篮球)佩戴护具。
3. 强化手部功能
定期握力器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结语
手外伤的处理是“时间与细节的博弈”:急救时的一步错误(如乱涂药膏或错误保存断指)可能致残,而科学的康复能挽救功能。牢记“冲洗–止血–固定–就医”四步法则,强化防护意识,方能守护这双“人类进化的精密工具”